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如何去远方”?这群云南孩子的“追梦”之旅
 (30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倩 2024-07-31 16:23
摘要:带着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去远方看世界。

这个暑假,在中缅边境的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小学生邓钦溢和几位伙伴正准备去北京研学,他们要去天安门看升国旗。

和许多夏令营不同,他们的研学方案都是自己分工完成:财务官管理资金、记录花销;交通部长预订机票、查找路线;卫生部长负责照顾队友、携带药品;生活部长安排住宿、负责一日三餐……在一张手绘的彩色海报上,几个小学生还写明了走散、生病和受伤的应急预案。

而能制定出如此详尽的一份计划书,得益于他们上了一学期的课程——《去远方》。

2012年春天,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潘江雪收到一位重庆老师的信息,对方说:三个学生偷卖了家里的鸡蛋,准备买票去看望在外务工的父母。可到了火车站,因为没有经验,他们不知道怎么买票。

“我们不能阻止孩子们寻亲的脚步,但是希望他们在下一次远行的时候做好准备。”潘江雪说。

基金会工作人员调研后发现,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孩子大多在乡镇、县城内活动,普遍没有外出的经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孩子第一次去远方,已经是出门打工。

一群公益人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帮助偏远地区和乡镇的孩子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城市化进程。即使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被剩下的农村学生,也能通过教育自信从容地生活。

《去远方》这门综合实践课由此出现。

在澜沧县民族小学的《去远方》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讨论。 王倩/摄

圆梦

刚到厦门海边,在队伍里一直内敛少言的小男孩周帮睿一下子蹲到沙滩上,开始扑腾海水。带着10个孩子去音乐节,何婷发现,周帮睿是玩得最疯狂的那个,不断开心地蹦起来。

“我从来没见过反差这么大的孩子。”何婷发微信给虢雯君说。

虢雯君是周帮睿的数学老师,原本是这次去远方的带队老师。因为亲人去世,她不得不把孩子们托付给学校的另外两位老师。看到何婷的反馈,远在云南普洱的虢雯君也替第一次走出普洱的周帮睿开心。她知道周帮睿的家境并不宽裕,父母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看世界,孩子一直都比较沉默寡言。

2021年秋天,普洱市思茅四小老师虢雯君在大理参加了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培训。回到学校,她告诉校长,自己想给正在带班的学生上《去远方》课程。

虢雯君是土生土长的普洱人,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虢雯君清楚,对于生活在山区的学生来说,去外面的世界并不容易。她读大学时,普洱到昆明的高铁还没开通,要坐七八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昆明。有一回因为暴雨,路上遇上塌方和车祸,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10点才到昆明。

工作后,每次假期外出旅行,虢雯君都要给学生们带礼物,回来之后还把在外的照片、视频放给学生们看。虢雯君常给一二年级的学生“灌鸡汤”——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们要走出去看看。每次学生围在身边看视频时,虢雯君都能读出他们眼里的渴望,“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出去长长见识。”

《去远方》是虢雯君帮学生演习梦想的课堂,通过12堂梦想课的学习,学生们小组合作,查找攻略、规划旅行路线、挑选交通工具、编制花费预算、制定应急预案,做出一份研学旅行计划。她希望用这些课程尽量填平那些因地域差距而出现的信息沟壑。

如果足够幸运,学生们制作的研学能在上千份方案中脱颖而出,就能真正地去到远方。

从2022年开始,虢雯君带出了五支真正出行的小队,有19个孩子去到了远方。

在虢雯君的观察中,学生们选择的目的地大多是北京、上海和厦门。“可能孩子们抬头看到的都是山,所以特别向往星辰大海。”虢雯君说。

去年暑假,虢雯君带着3个女孩2个男孩组成的“星辰大海”小队去上海,他们的研学主题是上海天文馆里1:1还原的天和核心舱模型。

开课前,虢雯君对报名参加课程的学生一对一进行面试,她甚至会问些有点隐私的问题:父母做什么职业、有没有去过外省、有没有坐过飞机……在城区的几所小学中,思茅四小的学生家长有大半以上都是进城务工人员,虢雯君想让真正需要的孩子去看到远方。

2023年7月,虢雯君带领“星辰大海”小队出发前,在普洱站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最重要的是课堂

今年,基金会收到了1700多份《去远方》方案,因为项目收到捐赠额度有限,真正能够出行的只有600支队伍。

“对基金会来说每一份方案都值得被尊重、呵护。同事们曾经设计过很多规则,最后都放弃了。” 基金会秘书长宿彦慧说。现在,去远方筛选的方式简洁明了,大屏滚动所有合格方案,然后随机录取。

《去远方》究竟是一门什么课?宿彦慧打了个比方,“就是让学生们做一次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在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后,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如果要出行,需要哪些知识。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梦想课程被排进了课表。学校教学楼的二层有一间梦想中心,这个以明黄色为主调的教室里,老师没有讲台,桌子可以随意组合,方便学生们组队讨论,在教室的后墙上,贴着一句话——“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

在这间教室,记者旁听了一节《去远方》课。每六名学生们组成一个团队,先是参与老师设置的“地名猜猜猜”游戏环节,再经过几轮互动,定出队伍队名、分工以及研学目的地。

窗边的一个小组,小朋友们在讨论研学目的地上出现了大分歧:组长陈姝予想去苏州听昆曲,缪印龙想去西安吃美食,黄晨旭和李娜努想去北京看故宫、爬长城,剩下两人在纸上还写了其他答案。

在《去远方》课堂上,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出行目的地。 王倩/摄

有十年梦想课教学经验的拉祜族教师李新花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面对混乱的各个小组,李新花多给了孩子们一些时间,讨论确定最终唯一的目的地。“去远方第一节课,要学的就是妥协。”李新花说。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中心小学教师董祝说,十年前她教的学生大都略显几分羞涩,回答问题吞吞吐吐,撞见生人更是慌忙跑开去。高频地接触梦想课程后,董祝看到,孩子们在课程游戏中变得不再拘谨,他们逐渐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问题有了见解和观点,敢于在同学中交流互辩,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还记得,在四川马尔康市第三小学听《去远方》课时,一位名叫璐花的小组长因为查找资料时,同桌没有借给她电子设备而抹起眼泪。同桌马上回应,是因为自己想承担梦想海报的书写任务,璐花却把任务交给了别人。以往璐花会把生气的事憋在心里,这一回在团队讨论时,她直接表达了不快。“舒服多了”,下课后璐花这样告诉老师。

《去远方》已经诞生11年,全国有超过150万名师生学习过这门课程,2400多支学生小队约15000名孩子和老师在资助下走出家乡,阔步远方。

“更多小队是无法出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参与这门课没有意义,通过做方案可以掌握出门的技能。”一位公益人说。在课程的研发者看来,他们更看重孩子们在《去远方》课堂上制定方案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如果去不了远方,希望他们能在近处用上学到的方法和技能。”

3%和67%

澜沧县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县,也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县域面积达到8807平方公里,约等于一又三分之一个上海,是云南省面积第二大县。

6月下旬,记者在澜沧县走访了4所小学发现,不论是县城学校,还是乡镇学校,它们的硬件设施与大城市学校的差距正在缩小,整洁的校园里矗立着漂亮的教学楼,体育场上铺好了悬浮式防滑地板,学校也开设了各类兴趣社团。一位上海来的挂职干部还建议记者去县里的职业高中看看,“学校简直是按照大学标准建的”。

“为什么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去研学?”“这些受资助孩子的学校比我家孩子的学校都漂亮”……每年项目募捐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会听到各种质疑声音。真爱梦想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庞宗平还遇过捐赠人上来就说,给他找一所“看了就想掉眼泪”的学校。“不好意思,真的没有。”他只能略带无奈地回答。

作为一家专注素养教育的公益机构,真爱梦想想要扭转大众的认知——偏远地区学校物质条件匮乏已慢慢成为过去,他们真正亟须改善的是“软实力”,这当中包括学生的认知视野、情感体验、沟通能力和师资等等。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短板逐渐补齐。但脱贫地区依然面临教育发展滞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校运营经费不足、超大班额、师生比失衡,高寄宿率……

澜沧县竹塘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课间活动。 王倩/摄

“不到3%。”说起上一年澜沧县的一本上线率,教体局副局长徐佳荣有些难为情。

徐佳荣还分享了另一个数字——67%,这是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这意味着全县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接受完整的学前教育,他们进入小学后首先要遇上的是语言关——听不懂老师说的汉语。

在全县拉祜族人口最多的竹塘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生告诉记者,学校1600多名学生中,起码半数以上的人没有到过27公里外的县城。

今年3月,李永生刚被调到这里。除了管理的师生人数翻倍带来压力,6月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感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更加棘手。

一对拉祜族兄妹因为亲生父亲犯罪,母亲带着兄妹俩改嫁到隔壁西盟县。一个普通的周末后,两人没有再返回学校,之后四周,两人音讯全无。李永生带着几名老师,几经周折终于在西盟县一处正在施工的桥洞下找到了他们。原来,母亲和继父为了躲避抓捕,带着孩子在野外流浪。李永生把兄妹俩领了回来,由学校老师轮流看护。

学校的大课间,记者在操场边见到这对兄妹时,李永生正在叮嘱他们回学校后的注意事项。五年级的哥哥褐色长发盖住眼睛,把脸别向一边。穿着不合身校服的妹妹一直低着头。和球场上打篮球、跳绳的活泼孩子不同,这对兄妹沉默又迷茫。

调任之前,李永生在更偏远的大山乡中学工作了18年,从那里坐汽车到县城要花上四个小时。来到竹塘乡后,李永生发现,这里虽然离县城距离更近了,这些小孩走出去的意愿却并不强烈。

在李永生看来,梦想教育或许是提升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关键,“能让他们成为求真、有爱的追梦人”。

作为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的补充,“梦想课程”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除了《去远方》之外,基金会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发团队陆续开发了38门专注素养教育的梦想课,这些课程涵盖社会情感学习、财商启蒙、美育、生涯教育、创客教育、批判性思维等多种主题。

澜沧县民族小学梦想中心墙上张贴的“梦想课程”矩阵图。 王倩/摄

撬动生态

澜沧县糯扎渡镇中心小学一位数学老师说,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在数学课上总睡觉,到了梦想课却成了“活宝”。学生告诉他,因为梦想课不会挨骂。

不仅是学生,老师也感到格外轻松。梦想课堂上,老师不用给同学布置书面作业,也没有成绩考核。有时,老师们还会将梦想课程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和班级管理中。

两个月前,澜沧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禹旭晨在糯扎渡镇中心小学观摩过一节理财课。对这位从山东考学到复旦大学的80后来说,这堂课也看着新奇:学生们通过模拟拍卖,一起决策投资、PK成果,数学课融合了团队合作、竞争策略等等训练,“孩子们真的是在动脑筋”。

两年前,禹旭晨刚从上海来澜沧挂职不久,真爱梦想公益发展中心的云南大区经理杨海就找上了门。2014年,基金会开始与澜沧县教育系统合作,推出了第一间梦想中心,十年来,澜沧已经有24间梦想中心。杨海那次拜访,是希望在全县的每个乡镇都能覆盖梦想中心。

作为公益项目,能在学校顺利推进,首先要取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梦想中心落地除了企业捐赠之外,还需要政府配资。

“聊完,我们就决定要支持这个项目,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这里不少孩子没有梦想。”在禹旭晨看来,梦想教育正是切中了痛点,是改变澜沧孩子命运的一个窗口。“大家能看到,现在学校里面硬件还可以,很多孩子读小学阶段很开心、很活跃,也蛮认真的。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以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厌学了,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懂事了,如果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没有梦想支撑,就容易厌学。没有内驱力,他们会想着,还不如回家去干活或者出去打工。”

竹塘乡中心小学体育老师马凯分享自己参加梦想体育课培训的经历。 王倩/摄

“我们不是送个电脑就走了,而是把自己卷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产品中。”基金会秘书长宿彦慧说。

梦想中心的落地,并不止步于捐建教室硬件、设施设备,基金会还要负责持续5年的在地运营服务。开展听评课,教学督导,连接地方教育局、教研员,透过月度的沙龙赋能、奖金资助各种活动,宿彦慧她们希望能持续激活一个县域的教育生态发展。

澜沧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上海黄浦区挂职干部朴素记得,某次交流活动中,一位特岗老师发言,自己很想把村小的孩子教好,却不得其法。现在,朴素很高兴地看到,不少公益机构正逐渐把重点从助学转为助师。

董祝是宁洱县勐先镇中心小学的明星老师,镇上不少家长都盼着自家孩子升入六年级时,能被分进董祝教的班级。同时,她也是一名四星梦想老师,整个云南省只有两位。为了促进梦想教师的成长进步,真爱梦想设置了五星成长体系,但目前还没有五星教师出现。

2014年,工作到第十个年头,董祝感到自己陷入了职业倦怠,在茶山深处,她看不到、想不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是在那年暑假,一群身着红T恤的志愿者给学校送来了梦想课程和教师培训。

从一星到四星,董祝接受了多次培训,也去全国各地培训了40多场。持续的学习,让她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目标——给其他老师分享授课经验,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共同学习,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现在的勐先镇中心小学,103位老师中已经有了35位梦想老师。

真爱梦想开启的“梦想领路人” 计划,不仅包括培训老师,还包括开展的一系列校长、教育局长工作坊。“必须要影响这个生态中的相关者。”宿彦慧说。

再出发

竹塘乡中心小学“国旗卫士”小队的成员张彤抬头看着自己制作的北京研学海报。 王倩/摄

再过几天,虢雯君要带着今年入选的“大鱼海棠”小队出发,这次学生们的研学对象是漳州南靖的土楼。不过小队从原本的五人缩减成了四人。一位学生家长在短视频里看到不少外地的灾情新闻,出于安全考虑,执意放弃名额。虽然孩子已经期盼了两年,但是虢雯君必须尊重家长的选择。

前往土楼,交通要颇费一番工夫。他们得先坐3小时动车到昆明,再坐飞机到厦门,之后转动车到南靖,最后坐客车抵达田螺坑土楼群。虢雯君最担心航班或者高铁的延误,影响行程,“今年小朋友做的方案比较考验我”。

尽管有过几次带队经验,每次出门前,虢雯君还是会忐忑。焦虑的时候,她会想起自己带的第一支队伍队长郭静涵:读初中后的地理课上,讲到厦门鼓浪屿,当老师问道有谁去过鼓浪屿,全班几十个人只有郭靖涵举起手。那正是“去远方”的目的地。她自豪地站起来,给同学们分享在鼓浪屿看到的蔚蓝大海,吃到的沙茶面,参观的风琴博物馆……

“那一刻我就觉得值了!”虢雯君说。

在普洱的最后一天,在城市边缘城中村的一处出租房里,记者见到了思琪一家。读五年级的思琪是个微胖、圆脸的女孩,她喜欢打篮球,皮肤被晒得黢黑。思琪的父亲在建筑工地做零工,母亲在一家母婴用品店当售货员,两个人都没读过多少书,他们把女儿从乡镇带到市区,希望她接受更好的教育。

聊天还没开始,一架飞机从天空擦过,距离近得仿佛要碰到屋顶。家在航道上,思琪对这样的场景见怪不怪,但她第一次坐上飞机,还是上个暑假和同学们去西安研学。

从西安回来,思琪会忍不住讲起看兵马俑、学秦腔的经历,妈妈开玩笑地说她有点飘了。

父母找到带队老师当面聊了一次思琪在外的表现。“在学校做方案的时候,她很有想法,也谨慎,有当队长的样子。去到外面以后,看到什么都比较好奇。”听到老师的描述,思琪妈妈简练地把这些话总结为,原本在学校活泼的女儿,在陌生的城市因为不安和胆怯,显得“呆呆的”。

在普洱的家里,思琪又恢复了平日率性、可爱的模样。她喜欢看电视剧《甄嬛传》,也爱读阳光姐姐伍美珍的书,会说自己爱“内卷”,考不到第一名就焦虑。她还会问来家访的大人,杭州到底是不是美食荒漠,杭州是在小组讨论之初,她最向往的城市。

思琪说,比起西安,自己还是更喜欢待在普洱,因为家乡更亲切,在西安时有种“疏离感”。但那次来之不易的出门,还是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接触了很多事,感觉我能干的更多了。”

导演、服装设计师、厨师、警察……思琪笑着说,自己一天能换800个梦想。参观兵马俑时见到的导游姐姐让思琪很崇拜,所以她又在梦想簿上添了一笔——导游。

出租屋的墙上,张贴着几十张思琪的奖状。 王倩/摄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