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出行旺季,两起不合理低价游事件近日引发关注:一是一名海南网友发视频称,自己母亲一定要参加一个“39.9元游桂林4天”的包吃包住旅游团,怎么也劝不住;二是天津无证导游辱骂游客:“花钱你是上帝,不花钱是狗X”。截至目前,桂林低价游涉事旅行社已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0万元,旅行社负责人被立案查处并罚款2万元;天津无证导游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3万元,属顶格处罚。
不合理低价游并非新鲜事,但以上两起事件令人匪夷所思之处在于,桂林游价格低到如此离谱,且涉事旅行社为无证经营,天津辱骂游客的导游则是导游证过期的无证导游。
被称为行业痼疾的不合理低价游为何屡禁不绝?无证旅行社和无证导游为何还能活跃在市场上?看起来“一眼假”的价格,为什么总有游客“偏向虎山行”?一旦落入不合理低价游套路,消费者如何维权?人们不禁发出多重追问。
为何游客“偏向虎山行”?
这次的“39.9元游桂林4天”被称为“直钩钓鱼”,是因为这个价格实在太离谱了。
正常情况下,一条旅游线路的成本至少包括吃、住、行、游四个方面。从海口前往桂林,乘坐大巴及火车的票价从150元至400元不等,全程当地用车人均车费约100元,住宿按接近最低档的人均50元一晚计,吃饭全部由游客自理,再加上基本的旅游项目,4天3晚的人均成本最少也要500元。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谈不上旅游舒适度的低价产品,其成本也是“39.9元游桂林4天”的12倍以上,这还没有计入旅行社的人工成本。
明明价格不正常,网友却无法劝服自己的母亲不参团。原来,低价团导游的说辞是这个低价团有“政府补贴”……显然,比起之前在参团后向游客推销保健品、玉石、茶叶等套路,不合理低价团揽客的话术已更新迭代。
瞄准老年群体,正是不合理低价游的显著特征之一。除了老年人对价格相对敏感,容易被低价游产品吸引外,部分老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低价游的风险认知不足,都成为他们的“软肋”。
也有极少数人明知低价游不合常理,仍抱着即使挨骂也绝不购物的心态参与,希望反向“薅羊毛”,但其旅游过程其实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购物店。另外,不购物游客“薅羊毛”的前提,是其他同团游客的购物额度较高,足以覆盖低价旅游团的成本,“羊毛出在狗身上”。还有一些原本不打算购物的游客,参团后在从众心理及导游高压下购买了价高质次的产品,得不偿失。
“不合理低价游是一条利益链,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和话术经过了精心设计,相当于‘团体作案’,游客个人很难抵挡住这些话术的密集输出。远离不合理低价团,才是上策。”一家大型旅行社国内游线路负责人表示,从桂林和天津两起不合理低价游事件来看,无证导游和无证经营也给游客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旦游客在旅途中出现人身及财产安全事故,自身权益将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为何不合理低价游屡禁不绝?
以不合理低价招揽游客,行程中再通过购物、自费项目返佣等方式牟利,低价游的套路并不复杂,为何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旅游行业的极少数“害群之马”一直有追逐不正当利益的动机,且违法成本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老年群体基数庞大,总会有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
事实上,早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已印发《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对“不合理低价”产品给出明确定义。有以下行为之一,即可被认定为“不合理低价”:一是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价格低于当地旅游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公布的诚信旅游指导价30%以上;二是组团社将业务委托给地接社履行,不向地接社支付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三是地接社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四是旅行社安排导游领队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要求导游领队垫付或者向导游领队收取费用;五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旅行社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其他“不合理低价”行为。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也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在“39.9元游桂林”事件中,涉事组团社海南佰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一个月前刚被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原因为“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游团队”,其违法行为与《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中“不合理低价”产品定义的第二条相吻合。
旅游行业人士表示,不合理低价游的畸形生态中,组团社和地接社是主要责任主体,游客成为权益受损方。一旦组团社给予地接社的费用低于地接成本,地接社就会将收回成本的压力转嫁到导游身上,导游再进一步通过诱导游客购物或参加自费项目获利。此番运作下,游客已不是消费者,而是旅行社、导游和购物点合谋之下的“待宰羔羊”,从根本上扭曲了参团游的初衷。
对执法部门来说,互联网的发达也令不合理低价游变得更加隐蔽。早些年,类似“99元黄山3日游”“999元港澳4日游”的产品时常见诸报网端,但现在许多诱导消费的旅游内容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一旦询问价格,对方的回答通常是“私信联系”,不合理低价很少大面积出现在公众视野。也有一些被吊销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过段时间换个公司名称又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并不具有旅游经营资质的机构打着低价游或“免费旅游”的幌子,通过微信群、社区广告、保险公司等招徕参与者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进一步扰乱了市场。有网友称,自己的父亲3年前经人引荐参加了一个“免费旅游团”,结果被“存1万元返100元”的话术诱导,在大巴上当场交了2万元投资,后来得知受骗,钱款无法追回。类似活动中,老年人被骗十多万甚至更多钱的案例并不鲜见,且案件的执法机构涉及公安、司法部门,其性质也从低价旅游转向了非法集资和诈骗。
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权?
面对不合理低价游利益链条相关方精心设计的骗局,消费者该如何规避风险?对此,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段明佐认为,鉴于中国各地发展水平有参差,不合理低价游的套路仍需相关各方持之以恒地进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其运行机制。
段明佐同时认为,消费者也需进一步提高维权意识,充分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自觉远离不合理低价游产品。至于打着“免费旅游”旗号的活动更应避而远之,有时“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对于一些处心积虑设计过的活动而言,参团游客付出的低价旅游费用相当于买了一张被骗的门票,背后可能是高昂的代价。
另外,要求每个消费者成为“专业人士”去鉴别旅游产品是否属于“不合理低价”也不现实。因此,一旦游客在旅途中遭遇被强制购物的情况,维权途径也应足够畅通。最重要的一点,是购物时一定要留下发票等证据。如果实在不能脱身,可以采取投诉和报警的方式维权。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法、侵害消费者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情况时,还需要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总之,要长期遏制不合理低价游乱象,仍需多部门合力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