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埃及本土文物出境展览,此次展览将展示788件古埃及文物,其中95%为首次来亚洲。尽管烈日炎炎,但上博门口,绵延的文博爱好者的队伍已经蔚为壮观。其实在整整25年前的夏季,同样是上海博物馆,也举办过一次轰动全城的埃及艺术珍品展。2个多月的展期,吸引60多万名观众,门票收入达数百万元,在当时博物馆界实属不易。
那一年,我17岁。
1999年3月3日,美国福克斯电视网向全球实况直播埃及开罗吉萨高地两座金字塔古墓发掘的全过程,香港凤凰卫视取得泛亚华语地区的广播首播权,上海各大主流媒体也有解读式报道跟进。尽管现场并未发掘出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发掘本身也被质疑为有商业炒作之嫌,但“神秘的埃及金字塔与人类之谜”还是深深植入了上海人心间。3个多月后,正值暑假,上博趁热打铁推出埃及艺术珍品展。
1999年,也是位于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博物馆全面竣工的第三年。那个时候,没有每日限额、网上提前预约等分流机制,所以排队的盛况相比今天,更令人印象深刻。等候入场的队伍从一楼展厅门口,沿着楼梯一直蜿蜒到四楼。当时的《解放日报》这样描述现场氛围:“四周全是一双双兴奋却略带焦急的眼睛。而展厅内是寂静、是庄严、是神秘,偶尔有些窃窃私语。”时任上博副馆长的陈燮君,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撰写长文,普及埃及展的文化内涵,对成千上万参观者为寻求“知识回声”来上博观展不吝溢美之词(当年高考上海卷的大作文题目为“回声的启示”)。
25年前,上百件展品均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选出,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馆正在装修,这批藏品才有机会在香港、新加坡两个城市展览之后,来到上海,并非为上海定制。在展陈手段方面,由于观念和技术限制,也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尽管如此,那场展览依然对上海有着重要意义,在世纪之交,它显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
那一年,我在读高中,也曾是60万观众中的一员。只记得和同学沿着上博中庭“之”字形对称楼梯排队等了很久很久,遥遥张望着一楼呈金字塔形的展厅入口,和以沙漠色、蓝色为基调的展区配色。进去后看了什么,已全然记不清。回家倒是认认真真写了一篇观后感,以完成暑期作文指标。
如果说埃及艺术珍品展带给我们外部世界的文化饕餮,那天观展后的两项余兴节目——看动画电影《宝莲灯》和吃必胜客,留下的冲击,则关乎视听和味觉。
1999年夏天,动画电影《宝莲灯》的热度丝毫不亚于埃及文物展。它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精心制作,总投资1200万元,全片人物近50人。制作时,绘制15万幅画面和2000余幅背景,并采用电脑三维特技处理,堪称当时的中国动画影片之最。
《宝莲灯》对于美影厂来说,是历经十多年沉寂后的一次强势回归,一套新潮又抢眼的打法不仅笼络了80后的心,上映4天票房达到150万元的战绩也让市场刮目相看。1999年,互联网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各领域的“模转数”也在逐渐改变日常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宝莲灯》成为现象级影片的时代背景。当然对17岁的我们来说,连看电影的大光明电影院由邬达克设计都不知道,更别提这些时代大势了。我们在意的,是由偶像演唱的主题曲,是一点点少年老成、故作姿态的“怀旧感”——
你看,“小时候”的《西岳奇童》现在变成这样了喏——17岁的我们,已自认为大人。还有,就是终极疑问:《天书奇谭》能不能带着下半部也一起数字化重映下?
大光明东南侧、黄河路路口,是两层楼的必胜客餐厅。精神生活富足的一天,最后要以一场满足口腹之欲的饕餮盛宴收尾。是的,当时吃必胜客,堪称盛宴。它也是上海80后、90后的西餐启蒙,相比过于老派的红房子西餐厅,必胜客洋气时尚,又有西餐仪式感,价位对于普通工薪家庭的中学生来说也算“跳一跳”就能够到。平时攒点零花钱,或者拿着不俗的期末考试成绩问父母要一顿餐费,都不算太难。何况店家还贴心推出了暑期凭学生证7.5折的优惠。
那时去必胜客最大的乐趣,是“叠沙拉”。店内辟有一块自助沙拉区,等待披萨上桌的时间,每桌可以去那里自取蔬菜和水果沙拉,不限量,但仅限一次。于是,怎么在扁平碟子上堆起尽可能高的“沙拉小山”成为中学生之间热议的话题。底层放块状蔬菜水果,缝隙处填以圆形小番茄等,上面再放叶菜……大抵是这样的“秘籍”在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
后来,叠色拉的中学生上了大学、开始工作,“正宗意式薄底披萨”渐渐席卷全城,再后来上海人自己走出国门,去意大利当地小餐馆吃最地道的披萨。恍惚之间回头,那个热烈尝试新事物的少年,已经跟随着城市发展的高频节奏走了很久。
可是,我依然怀念那个17岁的夏天,平凡的暑期一日,有大展、电影和大餐。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天,亦是当时上海的一个断面,从中可以窥见一座城市始终面向国际、始终开放包容、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充满勃勃生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