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出简单的讲述人们辛劳植树的话剧,而是表现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礼赞。话剧的名字叫《右玉》,昨今两天,山西省话剧院原创话剧《右玉》在首都上演,博得观众一致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经过不懈的努力,小树苗终于长成大树。
右玉是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县,由于处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几百年来风沙肆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地流传这样的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埋门,立夏不起风,起风活埋人。这是对非常艰难的生存环境的形象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向风沙宣战,一任任领导瞄准植树治沙目标坚持不懈,一代代右玉人民艰苦创业顽强奋战,平均每一棵树木竟然种过14次才成活成林,硬是让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林木绿化率由0.3%变为54%,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在创造人间奇迹的同时,铸就了“右玉精神”。
话剧《右玉》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右玉风沙最为肆虐的黄沙洼村,村民们在县委书记唐汉元、县长黎润杉以及主动请缨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柱子等党员干部带领下,以顽强的毅力,同“吃人”的风沙展开殊死斗争的感人故事。
全剧以老年唐汉元的《归》拉开序幕。他退休后回到黄沙洼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望着满目青山,不禁回忆起当年到右玉上任时遭遇“大黄风”的情景:“60年前,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啥也没有……”
接着的三幕分别以《种子》《苗》《树》为题,讲述了“只有让种子活下去,人才能活下去,生活才能有盼头”“棵棵小苗扎根在荒凉土地上,就是一份份希望,等苗长成树、树连成林,后辈们的好日子就能到来”“只要右玉的血脉不断,就要把右玉的树种下去,右玉人的根要永生永世扎在这里”的富含生命哲理的故事。
尾声《小老杨》盛赞了一种被栽种于黄土高原干旱区的顽强生存的中华树种,它们虽然长不高、长不大,但耐寒抗旱,生命顽强,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话剧中还把“小老杨”喻为每一位为右玉植树流过汗水的人。同时,通过“小老杨”从一棵小苗到拥有茂密的枝杈树叶、再到形成绿色大地的变化,让观众看到了右玉人民改天换地的坚强意志,也对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领导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理解。
县委书记、县长、林业技术员现场研究如何把树种活。
“将右玉人民70余年的不懈奋斗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方寸舞台,体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意志力,是我们主创的初衷。”著名戏剧导演、话剧《右玉》总导演王晓鹰说,右玉人的祖先曾在这里守关卫国,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右玉人面对狂暴风沙,“守土有责”的誓言早已融入他们的生命意识当中。山西省话剧院院长张凯表示,话剧《右玉》讲述了一群鲜活生动的奋斗者群像,这是历经几代人、跨越70年的持久奋斗,所形成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
话剧《右玉》编剧是国家一级编剧马连伦。他介绍,这部剧作交织着两条线:一条线是县委书记唐汉元团结带领全县百姓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种树,以顽强的意志改变右玉恶劣自然环境。另一条线是唐汉元的家庭矛盾和矛盾的化解,女儿唐莉由初来时害怕风沙、想着早日离开右玉回到城市工作生活,变为理解父亲和右玉人民、与男友共同扎根右玉、一个指导种树一个教书育人。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好看又有意味的故事,表现了所有人的牺牲和奉献。
《右玉》的叙事情节细腻而稳重,抓住节点大开大合。表现方式大胆创新,常常时空交错,以富有诗意的台词和群体与个体的对白,做出质朴而深刻的表达。王晓鹰说:“我们构建起一种新的叙事结构,在舞台上去表现人物内心更深厚的情感,从生活的角度切入,讲述几代植树人的生命历程,表现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的生命力,我觉得这种坚韧的生命力和直抵观众心灵的感染力,充盈在戏里,成为该剧最核心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