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童年的泯泯小沟,在水一方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欢 2024-07-27 09:32
摘要:“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中“泯泯”,它是心灵深处,永远“清澈的小河”。

崇明岛大大小小的泯沟阡陌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网系统。农村自建房边上,基本都有它。

在崇明,“泯沟”是用来划分民间田地界限的标识,过去大家也把它也叫作“民沟”。后来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民沟”就改了名字叫作“泯沟”,“泯泯”有水清澈的意思。小小的泯沟,往往不宽,胆大的男孩子用一个加速助跑,或用一根竹竿撑住沟底,可以直接跃到沟对岸。但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沟,它们不仅承担着农田水利的主要功能,也是农村生活的重要保证。家家户户旁边的泯沟上都会有几块水泥板,以及用几根木桩搭建的平台,我们称之为“水桥”,是用来洗衣服、淘米、取水灌溉的最佳场所。如今回想起来,童年在崇明岛长大的我,对于长江大河似乎没有太多共鸣,倒是随处可见的泯沟,成了我童年记忆中的乐园。

春夏的泯沟两岸如果被绿色装点,那必然是芦苇。我们的童年,因为芦苇,才有了放学路上的“风车”,有了“帆船”,有了嗡嗡作响的芦笛,甚至还有攻击小伙伴的“手弩”。临近端午,赶在芦虱起势之前,最早一波芦叶都是岛民们争相采摘用来裹粽子的好东西。除了自用,还可以拿去集市上售卖换取生活补贴。冬天的泯沟,在寒风中摇曳的,是芦花。芦花会被大人们收集起来拿去做扫帚。而干透的芦苇秆则是良好的生火柴爿。父辈们总是在年终岁末时把泯沟岸上的芦苇秆收拾干净,留下敞亮通透沟面,迎接下一个春天的生机盎然。

泯沟里有什么?

以前的民沟里有茭白,有河漂草(浮萍),有水花生,更不可少的是小龙虾,各种野生鱼类,比如鲫鱼、鳝鱼、黑鱼、甲鱼等等。钓龙虾是崇明岛每个孩子的必备技能。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已经习惯就地取材,随手扯下一根芦苇,在沟边软土里扒到一条蚯蚓,或在沟边的水花生上徒手抓到一只龙虾,然后把龙虾肉串在芦苇末梢上。等到了家,晚上的餐桌上肯定会多一盆红彤彤的河鲜,至于家庭作业则从不在我们优先考虑的范围内。

农村的暑假,可实在太有意思了。我甚至顾不上每天睡懒觉,因为早晨八点之前是钓小龙虾的黄金时间。我喜欢有阵势,有排面,搞上十根杆子。在竹竿上挂一根一米长左右的线,在线的末端连接一根铁丝,然后把蚯蚓穿在铁丝上,再缠绕成一个圆环。最后就是找一条一看就很有“料”的泯沟,接下来就看当天的运气。时运好的时候,两小时内十根竹竿可以收获四五斤龙虾。带回家的龙虾除了自己食用之外,还可以带到菜场上售卖,有些个头小的龙虾可以给家里的鸭子吃,经常开荤的鸭子,生出来的鸭蛋蛋黄颜色如同火烧云般鲜艳。直到初中毕业,我凭借娴熟的技艺以及好眼力,多年霸榜我们生产队的钓龙虾状元席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泯泯的崇明沟水不仅孕育了那么多水产和水生植物,还沉淀了我很多童年的记忆。我至今无法理解,我这个天生顽皮的小孩居然在新开河没有学会游泳,更纳闷的是屡次被泯沟戏谑,居然最终都可以全身而退。

五岁时某个初春的下午,外婆把我寄放在村头的一个邻居家。天寒地冻,我穿着外婆手制的厚重棉衣,外面一层反穿衣,红扑扑的脸蛋被西北风吹成了冻红的大头菜。外婆要去一个亲戚家,怕我走不动路,让我在邻居家等。两个小时的等待过于漫长,但又不敢造次。在望眼欲穿中,我隐约看到了远处外婆回来的身影,欣喜若狂,飞奔出去迎接,结局就是,我直接跑向了路边上的泯沟。迎接我的是那一汪浅浅的、冰冷的三月水,以及耳畔大人们哭笑不得的嘶喊声。

在农村,每隔两三年都需要对泯沟进行清淤疏浚处理,那时每家每户都会出个劳动力,待沟里的水排干后,把下坍的沟床休整一下,把沟底的淤泥挖出来,都堆到沟岸上。这样泯沟就又加深了,挖出来的淤泥也是植物庄稼很好的肥料。

我上幼儿园大班时的某个傍晚,妈妈自行车的前杠上坐着放学的我。天色有点晚了,老妈骑车有点急,刚刚疏浚好的泯沟两岸堆积着大量未干的淤泥。骑了一段路之后,我突然不翼而飞——从前杠上飞了出去,一头直接“插”在了新挖的沟里面。原来是自行车前轮卡在了刚刚挖到岸边的淤泥里停滞不前,我因为惯性,飞了出去。周围邻居把我从河里拔了出来。没错,像拔萝卜那样。我也就此尝到了当年沟底第一股新泥的味道。

直到我成年了,那些小泯沟依然没有放过我。

那个时候,崇启大桥已经通车多年,镇上已经寻不到自行车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便捷、快速的电瓶车。腊月的某个下午,我骑着电瓶车去同学家里取刚刚料理好的新鲜羊腿。冬天的崇明气温一般低于市区3-5摄氏度,一路上只觉得耳朵和手都快冻僵了。在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我远远看见了泯沟边的水杉树下,外婆和邻居在聊天的样子;右边的田野里,是刚刚翻新的土地,麦苗儿还未探出头。我径直驶向了泯沟中央,就这样连人带车,还有那只新鲜的羊腿,一起“焯”了水。

早先的崇明岛因为防潮江堤一直没有建成,因此在汛期,民宅甚至整个岛屿被淹没是常有的事。于是先人都会在建宅的时候,依据宅基的大小,在宅的外圈开挖一条沟,同时将沟里挖出的泥土堆筑在房屋的宅基上,把宅基抬高。这样的宅沟就好像成了民宅的“护城河”。宅沟和泯沟其实是承载我们这代人较多记忆的历史名词。如今,“宅”这个概念已经日趋模糊,原先的老宅都已逐渐消失,很多宅沟也因为缺乏疏通养护而干涸,甚至直接被填平筑路。可是,它还是我的护城河啊,守护着我童年的记忆。

一如杜甫的诗句“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中“泯泯”,它是心灵深处,永远“清澈的小河”。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摄于崇明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