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群众在一起、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是基层干部的天职。但有的基层干部,离群众不那么近了。也不能说他们“心中没有群众”——有些基层同志反映,自己是真的“无暇”顾及群众,时间和精力都被各种评比、考核、台账占据了。
这样的现象,曾经十分普遍。这些年,中央坚持不懈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市委下大决心、用大力度解决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基层减负需要久久为功,稍有松懈,基层负担极易反复。要真正把基层干部的手脚解放出来,必须从源头根治,给出正确的指挥棒。
有些变了味的考核、师出无名的评比,基层一直感到困惑。比如,“标准化建设”本是为了提升某些工作的普遍化水平,但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动辄搞“标准化”,一把尺子去量,有的就脱离了实际;
又比如,“指标体系”应当代表科学精准,但许多群众工作并不能简单量化,一味要求报数据,既不科学,也让基层工作变了味,甚至迫使基层干部以“键盘”代替“脚板”;
再比如,基层工作要有口碑和影响力,但这应该由群众评价,一些地方对基层单位简单进行社交媒体流量考核、排名,也容易误导基层,错以为“做得好不如说得好”。
评估工作成效、评价干部作风,考核是重要的,但导向必须正确,必须真正评价出干部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推动战略工作能力。
好的指挥棒,应该有助于解放干部的手脚,让大家敢闯敢干,为进取者撑腰,让实干者得益。不能让基层干部把大量精力放在应付评比检查、钻研“应试技巧”上,更不能让考核评比异化为树立部门权威、显示存在感的平台。
为基层减负,还要为基层赋能,这是“后半篇文章”,更需要多方合力。赋能的首要前提,还是让基层干部的精力集中起来,专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在不该分心的地方分心。
本文刊于3月1日《解放日报》,原题为《把基层的手脚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