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拍一些‘特别’的内地港人故事,告诉海外观众真实的中国故事。”大年初一上午,在给香港的朋友网络拜年后,吴沛桥安顿好妻女,回到书房,戴上耳机,打开视频编辑软件,准备剪片。“天塌了我也不管”,开工前,这位现居上海的香港影视制作人开起玩笑。
过一个大不相同的春节
一位爱上舞狮、一位研究养虾、一位制作陶瓷、一位喜欢昆曲,经过前期沟通,吴沛桥邀请到了4位在内地的香港青年。于是,在农历新年前,吴沛桥带着摄制团队,在广东肇庆与江门、江西景德镇和上海四地完成了4位港青的拍摄工作。
每位受访者都有近20个小时素材,需要在春节假期内精剪成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计划于元宵节后每周在海外社交平台播出一集。因此,吴沛桥要过一个与多数留沪港人大不相同的春节——推掉假期里多个聚会饭局,“窝”在书房里大干一场。
采访中,吴沛桥特意提到了其中一位受访者、现居于上海的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金佐宁。因为希望更了解昆曲,她2013年从美国夏威夷大学硕士课程修业完毕后,就来到上海工作生活至今。
对她的采访选在新天地附近,背景是传统上海石库门建筑。“我想海外观众应该很好奇,一位香港女孩怎么会对昆曲如此执着?”于是在拍摄现场,吴沛桥接连提问:“你为什么喜欢昆曲?”“同辈会觉得你很奇怪吗?”“这条路会难走吗?”“经济与艺术间该怎么平衡?”……因为同是港人,两人在现场用粤语交流,“直来直去、节奏明快,不拖沓”。
到了如今的剪辑环节,相比起港青舞狮、制瓷时的热闹场景,吴沛桥更希望这个视频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静”的一面。考虑到受访者关注的是昆曲中的锣鼓,吴沛桥决定短视频围绕“声音之美”展开。
金佐宁告诉吴沛桥,是昆曲中的锣鼓启发了她重新感知声音与生活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若无锣鼓相伴,舞台上无论是雷霆万钧的惊险场面,抑或是你侬我侬的柔情蜜意,都会变得平淡乏味,宛如流水散沙”。因此,在视频剪辑中,吴沛桥选择将声音作为主线,配有采访当天的雨声、锣鼓声及其他声音,“虽然看似抽象了一些,但相信能激发起海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紧盯屏幕,敲击键盘,一帧一帧编辑,短视频的雏形逐渐出现。春节加班,吴沛桥并不觉得苦,一方面,他喜欢片子经自己之手产生“从无到有”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他相信自己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市场与机遇,让我选择留在上海”
早在20多年前,吴沛桥开始往返于沪港两地,起因是他接拍的不少港企宣传片最后都要来上海取景,“说明很多优秀的港企都在上海设有分公司。”一来二去,吴沛桥的事业重心逐步移到上海,香港反而回得少了。之后,他与上海影视公司合作,逐步进入内地市场。
在这位资深导演眼中,香港与上海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但香港的国际化更多体现在专业服务上,而上海的国际化更多在海纳百川的视野上,在于拥抱更多的新鲜事物上。他以短视频为例,内地播出平台至少有小红书、抖音、微信、微博、快手、bilibili,渠道远远多于香港。更何况,香港本地仅有700多万人口,而上海背靠的庞大内地市场,有14亿人口,视频产品的传播广度、受众数量都不可同日而语,“看到市场、看到机遇,让我选择留在上海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剪片空隙,吴沛桥和记者聊起了香港年味。“香港会有年宵花市,我们一家会去维多利亚公园买年花。”在粤语中,“花”发音同“发”,买花寓意来年花开富贵,因此大家会选有好彩头的年花:如买红桃,谐音“宏图”;买年桔,寓意“大吉大利”;家中插银柳,期待来年“有银有楼”;摆上一盆剑兰,寓意新年“节节高升”……
虽然没在上海逛花市,但吴沛桥这几天为全家准备了家乡盆菜,从最上层的鲍鱼、海参到中层的肉制品再到铺底的萝卜芋头,十多种食材层层叠叠地码在盆中,取“十全十美”之意。晚饭时刻,在香飘四溢、热气腾腾中,全家人围在一起,举杯共庆新年。
当天,吴沛桥工作到晚上9时。他的计划是,如果假期工作顺利推进,希望最后几天能与家人去上海附近来一次短途旅游。不过他还惦记一件事,希望能找到更多有故事的港青成为片中主角,把香港年轻人在内地发展的真实状态告诉世界,真正讲好香港故事、上海故事以及中国故事。“如果你在采访中碰到合适的人选,也请一定要告诉我。”结束采访前,他向记者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