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浦东“小南京路”的昌里东路,共有700多家沿街商铺。当地有句说法:从街头走到街尾,能凑够一桌子年夜饭。
一条街,服务周家渡街道13个居民区、6万多居民的日常消费需要。在过去长达20多年时间里,昌里东路每天早晚都会出现“潮汐现象”——早上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6点,热气腾腾的食品店、菜店,摩肩接踵的顾客居民,几乎把整条马路塞满。
春节期间市民纷纷前来采购年货。
如何找到烟火气和秩序感的平衡点?这个问题,也困扰街道城管中队队长李涛好多年。此前的解决方案是,每天派5名执法队员和10名辅助人员驻扎昌里东路,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占道经营、破坏街区卫生等情况。相比之下,别的街区“可能一天只需要派一辆巡逻车”。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昌里东路有些变化。临近春节,两侧店铺更热闹了,顾客更多了,可烟火气却没有打破秩序平衡,城管没那么忙了,占道经营的现象也的确缓解了不少。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昌里东路两侧的人行步道不算宽,以往不少店主一旦把货品摆出来,行人来往就不方便了。可货不摆出来,又影响生意,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堵’绝不是唯一办法。”李涛说。特别最近几年,沿街小店的生意不好做。李涛每次执法,都要听一遍店主们的诉苦和抱怨,有时还难免发生矛盾。“如果合理引导,让大家规范外摆,小店有得赚,消费者也受益。”这是昌里东路春节期间推出限时外摆想法的起点。
那么谁来推动这件事?去年成立的昌里东路街事会此时发挥了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昌里东路执法成本较高,附近居民和沿街商铺的矛盾也不少,周家渡街道推动成立了街事会,鼓励各方共治。
街事会的成员由沿街商铺代表组成,背后则是辖区的党建力量支撑,包括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社区等等。
街事会成立后最直观的成效是市民热线的投诉量下来了。相比2022年围绕昌里东路市容问题产生的71桩投诉,去年投诉量下降到了43桩。今年1月,原本是街区最热闹的时节,投诉理应多一些,但截至目前,仅出现1起投诉。
“数字下降是因为居民的意见在反馈给社区后,就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街事会介入进行调节、解决,不需要拖到拨打市民热线。”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莲萍说。
今年开年后,街事会街长、当地一家菜场的负责人陈斌通过走访收集了一批店主建议。其中比较集中的诉求,正是外摆。
商铺普遍认为,外摆能够明显增加收入。此外,春节前夕各家都进了不少货,挤占了原本促狭的店面。如果能够扩展一些空间,顾客的消费体验也会更好。
目标明确后,各方就需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外摆方案。
一方面,摆在什么地方,才能不影响市民通行。另一方面,外摆的内容怎么监管,会不会产生废水或影响环境卫生。“如果不考虑周全,很有可能会给城市治理中的各类执法力量以及环卫部门带来新的负担。”最终,街事会通过两次集中商议明确:优先在部分路段试点外摆,有外摆需求商户可以持营业执照和经营人身份证前往街事会报备。
外摆告知书贴出来的当天,试点路段的103家商户里,就有60家主动提出了外摆申请。随后,城管执法队员统一为这些商铺划定了外摆区域,只要大家在规定区域内摆放,既可以实现店面“扩容”,又能和行人共处。
黄线之内,是外摆区域。
一个月前,水果摊主老刘决定早点关店回安徽老家过年。
“生意不好做,行情明显不如以前。”在昌里东路上开了15年水果店的老刘说。
不过这两天再见老刘,他改了口:“过年不回(老家)了,多开几天店,应该不少赚。”
小店老板一前一后两种相反态度,正是因为限时外摆的推出。
每个申请外摆的小店,都可以在自家门口的划线区域内,把货摊延伸出来。有店主发现,“第一天外摆,就比以前多卖三成货。”销售熏鱼、海鲜、鲜花等商品的店铺也都普遍表示,生意好起来了,计划春节期间留在上海“多摆几天”。
记者了解到,此次外摆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限时外摆结束后,昌里东路街事会还将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长期限的外摆。此外,街事会也正不断通过推出探店打卡短视频,帮助沿街那些有口皆碑的老店“走出去”,获得更广泛的客源。
而最让李涛感慨的是,经过这次外摆,一些商户和城管执法队员的关系突然变得融洽了许多,哪怕偶有占道现象出现,也更容易做工作。陈莲萍则收获了不少“帮手”:“大家来街事会登记时,我们社区的社工在现场帮忙。有几家商户就主动提出想给社区捐献一些物资,送给孤寡老人。”
“我感觉,烟火气和秩序感或许并不是一对绝对的‘矛盾’,关键看参与共治的各方能不能主动跨前一步,为对方着想,贡献自身力量。”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屹佳说。
本文摄影:李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