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全球企业传播峰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浦东(祝桥)研讨会&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传播与构建”研讨报告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线上线下同时举办。会议的主题为“责任与担当:全球企业形象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浦东发展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传播”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致辞中表示,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浦东开发成功的有利条件有三个:一是党中央的持续不断的要求和鼓励;二是地理位置与环境的优越性;三是新闻媒体的传播改善了国际舆论环境,中国讲好了浦东故事。他期待祝桥镇能够立足上海东方枢纽核心区域,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全力打造国际开放门户枢纽的新标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峰在致辞中回顾了浦东开发的历程,指出浦东开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功样板与模式,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浦东新区政府将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来自全球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新路径。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研究副主任刘彦平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战略和地区战略的传播语言表达载体之一,传播城市品牌、加快城市品牌塑造的范式转型、打造宜居城市品牌、数智赋能城市品牌等是未来浦东和祝桥镇建设发展的新赛道。
企业传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光明网副总编辑高赛指出,身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一个优秀的传播案例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发展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生命线。人民网原总编辑、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余清楚指出,当前加强中国品牌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有三:一是要加强品牌传播的力度,提高中国品牌自信,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二是要善于开展共情传播,通过情感互动,建立品牌和国际用户间的密切关系;三是要在品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政府、媒体和公众打好交道,建立良好的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评议组召集人、《现代传播》主编隋岩认为,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而同构意味着符号意义内涵的唯一化,实现企业品牌符号的同构是企业品牌传播的终极追求。新华社原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强调大众传播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同时企业形象的国际传播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部分。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模式开展国际形象传播:一是经济与社会效益模式;二是品牌创建和保护模式;三是文化融合为先模式。
上海大学教授、全球企业传播学会会长包国强发布了《全球企业形象发展年度报告(2023)》,强调企业是全球化背景下被忽视的重要传播力量,开展全球视野下的企业形象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能够深化全球化理论、促进公共关系力量、拓展文化传播理论、激活社会责任理论等理论资源的创新;在实践层面有助于优化企业的全球传播策略、丰富国家形象提升路径、推动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文化内核:夯实企业国际传播的价值底座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评议组召集人胡正荣认为,企业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担负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能否实现中华文化在不同个体、不同国家之间的传递,是评价企业国际传播效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做好国际传播要遵循的逻辑路径是从物质传播(产品、商品)到非物质传播(企业品牌)再到精神/价值传播(国家、文化)。企业是物质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最先和最直接被国外消费者接触到的是其生产的产品,随后在产品交换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的品牌和价值观的传递,最后上升到对企业及其产品背后所代表的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企业故事应由外形、实用、品质、价值观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品质和价值观是中国企业故事能够发挥持续影响力的核心部分。中国企业要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自己的产品、服务中更好地展示出、传播出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这是国际传播的价值底座。
本次会议由全球企业传播学会(The Glob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简称GCCA)和上海大学主办,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人民政府、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企业传播联盟(GCC)、中国全球企业传播高级智库(CTGC)、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与推进机制研究”课题组承办。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