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导,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主办的“弘扬华侨华人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上海侨史文化研讨会在华侨大厦举办。上海市侨史研究领域专家、侨界文化人士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好华侨华人力量、促进对外人文艺术交流等话题作交流发言。
发挥侨胞力量,推动民心互通
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道书明认为,在对外交往中,广大华人华侨尤其是普通侨胞的作用非常大,祖国要做侨胞背后强大的支撑力量,让普通侨胞成为中国故事的叙事主体。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辉认为,要重视发挥新侨民的力量。虽然他们生长在国外,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他们身上的中华文化基因。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梳理了上海华侨史,如数家珍列举了大量华人华侨对上海近代史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指出上海不仅是华人华侨的输出地,更是华人华侨的活动地。国际著名华人指挥家汤沐海说,我从小喜爱艺术,主要受我爸爸的影响,我爸爸是老侨民,我在欧洲生活了四十年,现在回到家乡,回到上海,我很愿意留在上海,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以真正为中华民族文化做一些贡献,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一些事情。
加强顶层设计,按规律办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文化外交是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交流是以社会为主体,文化贸易是以产业为主轴,这三者相互呼应。对外交往要审时度势,有所作为。今天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是东盟,东盟恰恰是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加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认为,要在机制体制上深化改革创新,积极建立华人华侨的对话平台、搭建海外青年汉学家的成长平台、构建华人华侨参与国内建设或者投身国内发展的共享平台。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自主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用自己翻译生涯中的具体案例,解释了什么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自主意识”。比如British Museum,我们为什么翻译成“大英博物馆”,其实它就是“英国博物馆”。再比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与西方文本的翻译有关。还有中东近东远东的翻译,也是有问题的,那是西方中心论的视角,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拿来主义”,背后恰恰说明西方叙事的成功。因此,今天讲好中国故事,“自主意识”的建构,非常重要。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充满自信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滕俊杰认为,中国文化只有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真正发挥出来。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所谓走进去,就是走进对方的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场所,只有这样的传播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有效果。如何走进主流?第一要真实;第二要通过艺术的形式,艺术最能打动人心,要用艺术的方式引起共鸣;第三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尊重和认可。
人文交流要平等包容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指出,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直达彼此的心灵深处,这需要大量的文化使者去完成。世界是相通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一定也是华人华侨驰骋的“疆域”,我们要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而不能画地为牢,自我禁锢。上海社会科学院干春晖副院长总结本次研讨会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走出去,我们的物质条件基本成熟。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文化的交流、人类的共同情感是相通的。未来依旧美好,文化交融依然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