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阶先生是一个激越、昂扬、奋进的人。他毕生以“勇猛精进”为人生信条,曾一路“高歌猛进”,是美术界的“开路先锋”,这是他人生的A面。而他人生的B面,则是困顿而沉郁的。从《笛声》(1958年作品)到《此时无声》(1980年作品),都是他B面人生的真实写照。
回顾俞云阶的整个艺术人生,我们看到,他既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怀有浪漫主义气质和英雄主义情结;他在社会地位上长期处于边缘,但他在艺术教育和专业影响力上一直处于主流。他甚至是青年学子所仰望的名师,是成功造就20世纪70年代上海油画辉煌的有力推手。这种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为他的艺术创作积攒起饱满的情感能量和精神张力,另一方面也耗散了他的精力和才华,错失了很多创作的机会和时间。他的艺术人生是一曲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交响曲,充满着命运的变数、荒诞和悲怆感,同时在与不幸和苦难的斗争中,他显现出顽强的生命意志。
20世纪40年代,俞云阶以深切的悲悯和同情之心创作了《何处是家》《吾土吾民》《收租图》《流民图》等一系列作品,感情朴实真挚,笔调凝重严谨,形象生动而寓意深刻,用画笔表达出对现实的忧愤。这些作品反映出俞云阶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人道主义美学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俞云阶顺应时代需要,以写实主义油画的创作方式,创作了《提高质量、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欢欣鼓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为了社会主义,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等一批主题鲜明、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宣传画。比较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不同系列作品,我们清晰地发现,俞云阶其实是在不经意之间用艺术的方式,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普通中国人群体的形象,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形象,由此也塑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形象。
《笛声》 布面油画 1958年
到了20世纪70年代,俞云阶将全部的生命能量投注到创作中。1972年,他创作的油画《高歌猛进》,画面采用开阔的大视野,以仰视的三角形构图,右边一个主体人物,在蓝天白云和无数个激动群众的映衬下,以张开、舒展、庄严,又充满仪式感的身体姿态,指挥呼应左边正在徐徐起吊中的巨大高炉,以此凸显工人的崇高和伟大。这幅油画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在场感和带入感,与那个特定年代的时代情绪高度吻合。
油画《高歌猛进》是俞云阶目前仅存的一件大型主题性绘画作品,由于他的右派身份,此作完成之后,没有入选参展过任何展览。与《高歌猛进》同时期,在他的指导下,由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油画《开路先锋》入选首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并成为时代名作。尽管《高歌猛进》一直没有公开展出,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以此为代表,俞云阶开辟了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直接影响了一大批他的学生,也是当年上海美术界的众多青年艺术才俊。
《高歌猛进——9424高炉整体起吊》布面油画 1972年
在俞云阶的指导和示范下,陈逸飞还创作了油画《黄河颂》,王永强创作了油画《王司机》和《浦江轻骑》,刘耀真创作了油画《银花朵朵》和《水兵》,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了《占领总统府》,邱瑞敏创作了油画《大海在召唤》。仔细观看上述画作,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构图、艺术风格,以及画面所呈现的力量感和饱满的情绪感,它们无不受到《高歌猛进》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高歌猛进》是革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原点。因缘际会,这件在画库里静静存放了半个世纪的画作,经多方考证后,终于在“勇猛精进——俞云阶文献展”得以第一次公开亮相。
在我看来,俞云阶的历史贡献还在于他弥补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写实主义绘画的断层。20世纪70年代,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为代表的上海油画在中国异军突起,再度辉煌,俞云阶是幕后功臣之一。可以说,上海油画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两度辉煌中间,俞云阶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起上海美术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世纪初,西方油画进入中国,但中国的油画创作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油画造型与如何创作的问题,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到来,让新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走上了系统性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俞云阶直接受教于颜文樑、徐悲鸿、吕斯百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成员,因此,他的油画实践受到法派和苏派双重影响,由此积累了坚实而又高超的技巧和能力,为他的主题性创作提供了专业上的保障。
众所周知,主题性创作是由意识形态所主导的,主要表现国家体制性的力量,但它交由艺术家个体去完成,因此,与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感受、表现方法与技术水平直接相关。只有两者协调互举,才能够上升为国家的历史印痕与民族的精神记忆。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主题性创作中,题材内容对于作品的作用将会逐渐弱化,而艺术性成分将会不断上升,唯有艺术性带动内容的表现,才能让这样的美术创作具有历史的价值和艺术的意义。反观俞云阶,他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对油画本体的精深研究,他特别注重写生,不停地通过写生来捕捉和表现对象,力戒印象、经验,着眼于“观看”的研究与表达,力图把感受传达得更为准确,把情感表达得更为质朴和真诚。除此之外,他又非常注重造型的意味、色彩的意蕴,在追求现实真实性的同时,不断寻求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他对于崇高与庄严的精神性思考,对于画面结构的理性构建,尤其是对于三角形纪念碑式构图的探索,影响了当时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面貌。
《孵》布面油画 1963年
对于新中国美术史,俞云阶的价值在于,成功地解决和回答了时代之问,就是如何通过美术创作和视觉形象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除了1972年的《高歌猛进》,1973年,俞云阶为当时的上海农业展览馆入口大厅创作了《上海农村》,这是一幅高约10米、宽约15米的大油画,画面采用大面积金黄色,既恢宏壮丽,又浑厚粗犷,体现出油画极强的肌理、质感与力度,具有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象。1975年,俞云阶通过“下生活”深入工地,在热火朝天的工人群体中感受建设的氛围,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的创意,最终选取了万体馆网架整体起吊成功的瞬间作为画面,创作了油画《上海万体馆》。这幅作品同样气势宏大,热情洋溢,充满着胜利的喜悦。
以上几件作品都充分体现出艺术创作在国家叙事层面的历史意义和视觉美学。应当说,俞云阶用油画艺术为我们重现了国家数十年发展的视觉图景,用饱含真情的艺术语言,讲述和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并创造了富有个性的图像文本,反映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美学理想,现已成为时代的视觉象征。与此同时,他又以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积累,以视觉形式记录和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命感受,歌颂逆境中的成长之美、人性之美。比如《笛声》《巴金画像》《蔡文姬》《此时无声——顾圣婴》《瞿秋白在家乡》等,既抚慰了自我,又激励了他人。俞云阶的艺术创作之路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艰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对艺术的执着、对国家深沉的爱,而他的这份执着、热爱,也激励着后来者的创作。
阅读美术史,我们会发现,艺术创作其实是一个持续的、不稳定的、带有探索性的过程,每一位艺术家都是在时代规定的框架里寻找关于艺术思考和艺术实践的一种可能性。很多时候,艺术家投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能力,而是个体的全部精神能量。因此,俞云阶在当下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或许正是他用全部生命和艺术实践探索出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方法和路径,这种方法和路径在今天的主题性绘画和历史性绘画创作方面依然有效,或将长期有效,并将成为推动中国美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参照和样本。
目前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的“勇猛精进——俞云阶文献展”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