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的商王殷寿内心极度渴望权力,外表却装作敬奉天地、勤政有礼;《奥本海默》中,主人公奥本海默集天才的自傲自恋与知识分子的左倾、自省精神为一身;《孤注一掷》中,剧中人的“孤注一掷”既可以表现为身陷囹圄、绝地求生时的勇敢,也可以表现为赌徒最后一搏时的绝望与不甘心;《永安镇故事集》中,老板娘与女明星各有人生失落,编剧与导演既可以是同一个战壕里的队友,也可以立马翻脸成仇;《不虚此行》中,悼词写手闻善执着于对内心自我的追寻,这既是他独特性的堡垒,也成为他走不出的壁垒……
近期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的这几部电影风格各异、类型不同,走出影院后带给观众思考的是人性的不同面貌——人性的傲慢、人性的空虚、人性的沉迷、人性的自我反省与救赎。这是人的一体多面,电影等文艺作品成为提醒我们不断检讨这些侧面的棱镜。
自我与权力
细细分析这些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二王子殷寿设计杀死老王和王兄,自己登上王位;在被巫师告知殷商会遭到天谴之时,他佯装准备自焚祭天,救天下百姓于苦难,却并无实施的诚意;他的“自我”完全被野心和权力欲所包裹,二者不可分割,最终酿成虐杀诸侯、荼毒天下的惨剧。
奥本海默对权力并无渴求,他所渴望的是掌握真理;当领导科学家队伍、建设“原子弹小镇”的权力落在他肩膀上之后,他意气风发,俨然璀璨群星中众人环绕的太阳,然而他的科学理性精神帮助他避免堕入权力的泥潭,而是保持客观审视科学发展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之处,最终被誉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
《孤注一掷》中的程序员潘生期待升迁却被关系户抢走职位,一怒之下当场辞职,接受海外高薪聘请,不曾想竟落入境外诈骗工厂的黑暗陷阱;潘生把升迁当作是一种认可,这无可厚非,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的认可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以及生活并非总能尽如所愿;他的恃才傲物使他轻易放弃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尽管上述人物所追求的权力有大有小,但权力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却令人深思。当自我被权力欲望占领时,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种悲剧,因为这意味人很可能会将公共资源攫为一己之用。权力代表着对资源的控制与分配,其核心是对资源的本质的认知:殷寿“王天下”的权力背后是对黎民百姓的责任;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计划”的领导人,身上担负的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研发成功以后人类将何去何从的科学家的道义责任;潘生拥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与编程能力,当他将这些技术用于为诈骗集团服务时,他不仅仅是帮凶,也是恶的化身与实践者;编剧与导演的创作自主权不容否定,但是当他们以一己趣味为尊,合作的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对闻善来说,当内心对自我的坚持与想象成为一种壁垒时,此时他要做的就是打破壁垒,勇敢地改变自己,因为拒绝改变实为拒绝承认现实,因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变动不居、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拥有权力意味着一种成就,无论所拥有的是对他人的权力,还是自身选择的权力;但沉迷于权力,则是一种自我腐败,必将殃及自身。
从政治、科学、技术、文艺创作到个体发展,这些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上述每一个层面的权力与自我的关系都是值得慎重对待的,而核心在于我们对资源的本质的认知。
真实与虚假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一部风云诡谲、高潮迭起的魔幻巨制,影片充满了中国式的幽默与情感、美学与意象,与《西游记》以及动画片“大圣”系列一道,为我国神话题材的影视化做出值得赞许的探索。这部故事背景设在远古时代的《封神》,画面色彩浓郁,带有蛮荒的气息,殷寿的野心与暴虐并不显得虚假,反倒让观众有一种“幸亏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的庆幸。
而《奥本海默》是一部丰富立体的人物传记,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力展示出主人公性格中的方方面面:求学时期的精神危机、天才的自傲与自我放纵、知识分子的好奇心与道德良知……在电影结尾,他将奥本海默的人生悲剧展示为被小人嫉恨的人性牺牲品:斯特劳斯因被奥本海默当众讥讽并怀疑他在爱因斯坦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因此组织人罗织了奥本海默的罪行并举行了并不公正的听证会,剥夺了他的安全许可证——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奥本海默此后参加美国重大科学研究的通行证。电影如此结尾,展示了人性的幽暗所造成的悲剧,令影片成为一种道德寓言。很多诺兰的影迷对此感到不满,但以天才的悲剧命运传达一种道德寓言,我认为仍然是值得的。正如电影《莫扎特传》中嫉恨莫扎特的宫廷乐师萨里埃利最终被送进疯人院,自负而心胸狭窄的斯特劳斯也未得到其渴望的职务,这种对善与恶的诫言与启示,对容易遗忘的我们来说永远都是需要的吧?这就是文艺作品永远不会从人类社会消失的原因。
据说是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的《孤注一掷》,所讲述的诈骗集团的凶险狠毒与组织严密令人胆颤心惊,但故事中有几处情节遭到网友诟病,包括阿才在关键时刻放走梁安娜,使其得以逃走向警方报案;诈骗集团头目陆经理在得知是阿才放走安娜导致基地暴露时,反而想办法帮他向上级隐瞒,最后还将女儿托付给潘生,这种反派人物突然间的“人性爆发”,虽然令人安慰,但此前明显缺乏必要的交代和铺垫,是电影艺术完整性的一个欠缺。
与商业片的纵情善恶相比,文艺片对善恶与人性的描写少了几分经纬分明,多了一些朦胧地带,但并非所有的朦胧地带都代表着真实与可信。就这一点来说,《永安镇故事集》的寓言手法反倒比讲述“内向者”故事的《不虚此行》更为可信。《永安镇故事集》里有三个故事:“独自等待”的老板娘,“看上去很美”的女明星,处于“冥王星时刻”的导演与编剧。虽然影片中有很多电影圈内人才真正了解的“梗”“套路”和互文——这使得海报上“好笑得不像文艺片”的宣传口号,在普通观众看来近乎是一种嘲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懂小镇上年轻貌美、百无聊赖的老板娘在电影剧组到来以后的心思飘摇,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后荣归故里所感到的物是人非与人际关系的改变与无奈;分别喜欢说唱和摇滚的导演和编剧,他们对自身音乐品味的捍卫,体现了年轻一代在文化产品的圈层化中树立个性的潮流。从小镇老板娘、女明星到两位试图在文艺圈中存活下来的编剧和导演,这部电影对电影圈内外生态的描述有几分戏谑与调侃,也不乏真诚、善意与祝福。
《不虚此行》则与此相反。胡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位内向拘谨、以文字为生的男主角形象,这一形象呼应了文字工作与自由职业在当今社会的渐增趋势,与银幕上已有的其他男性形象颇为不同:30多岁,做编剧一无所成,反倒靠写悼词能够养活自己。然而“悼词写手”这一身份设定令人存疑。片中5位聘请闻善撰写悼词的人,是父亲去世的企业主管,大哥去世的餐饮业老板,自杀身亡的某位网红的父母,身患癌症、提前三年为自己预定悼词的艺术家方阿姨和为一起创业的同事写悼词的创业者。从情理上来说,他们似乎无一有请人写悼词的必要,除非他们的悼词实为“小传”。这使得他们与闻善的接触建立在虚假的语境之上,令人难以信服——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堪称松弛自然,可圈可点。
《不虚此行》也将目光投向自身,投向导演所在的文艺圈的困境与真实。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并且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样的影片大概会日益增多,以满足大家表达内心困惑、增强彼此沟通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永安镇故事集》与《不虚此行》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文艺圈生活的努力是值得鼓励的;而他们各自的问题,也需要各自勇敢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