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又见外滩大会
分享至:
 (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路 2023-09-07 08:00
摘要:无论是人才聚集还是产业配置,未来几年,将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

黄浦江畔,又一场科技盛会在上海拉开序幕。

2023年9月7日—9日,2023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召开。首届“科技让金融更普惠”的成果仍然历历在目,今年喊出“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口号的外滩大会,将更加聚焦科技与人文,力求打造上海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新名片。

三年以来,上海正在不断缩短与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的差距,其背后的一大驱动力来自于普惠科技。除此之外,对人工智能、Web3.0等技术的关注与探索,也让上海从金融科技迈向更广阔的前沿科技领域。

配置创新链全流程

在科创圈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既能造飞机,又能造汽车,还能造火箭和大型邮轮。”

去年,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今年,两架国产C919客机已经投入商业飞行。

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研发的“爱达·魔都号”的国产大型邮轮,已于近日完成了首次出海试航的所有试验项目,不久后,我们就能乘坐国产大邮轮从上海启航。

8月,随着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6星发射升空,上海“金牌火箭”也创下百发纪录。这背后离不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功劳。

汽车工业就更不用提了。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1.15万辆,同比增长65.7%,上海重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

上海在争创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业界其实早有共识:与国际、国内创新中心或创新城市相比,上海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特点在于,城市拥有较为全面的创新要素,其综合性及综合配套能力提供了创新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尽管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但上海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应用、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等创新链上的几乎所有功能。

此外,上海所依托的长三角制造业基地,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十分雄厚,区域内具备发达的高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以及较为完善的科技市场和服务环境,在自由贸易区设立以后制度优势的确立、示范效应以及外溢效应明显,都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

这也是为什么商用大客机、大邮轮、航空飞行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既长又全的行业,纷纷在上海生根发芽,并最终能顺利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上海科创中心的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增强。

以下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上海专利授权达16.34万件,发明专利达3.37万件。按常住人口近2500万人计算,平均每一万人拥有近80件发明专利。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32%。在沪的两院院士有178人,15所高校64个学科入选国家高校“双一流”名单。

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的成果,在今年的外滩大会上也能一探究竟,8000平方米的科技展示区囊括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实践。

比如,复旦大学将在外滩大会上展示自主研发的“先进6G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光子太赫兹源、基带芯片开发,先进太赫兹器件与宽带实时通信,可作为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无缝融合于现有的光载无线通信架构中,实现高速的宽带接入网。另外,面向多学科融合创新的AI for Science智能计算集群“切问”一号和面向高精尖研究的专用高性能计算集群“近思”一号,通过阿里云异构融合算力技术、分级存储技术、AI与大数据一体化技术进行打造。目前,复旦四校区的实验设备都能高速接入,实现算力统一管理、计算任务统一调度,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科学智能研究与应用需求……

这些前沿科技的展示不仅支撑着外滩大会成为一场科技界的盛宴,更是上海科创中心的着力点。

遴选全球顶尖人才

“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今年上半年,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一语点中了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早在2016年,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30条意见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创新创业激励、环境营造等问题提供完善和创新。

接下来几年内,国内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抢人潮”,上海在科创领域的人才聚集效应依然非常亮眼。截至2021年,在沪两院院士178人,数量居全国第二,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累计1617人。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23.7%,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5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作为世界性城市,上海还具备配置全球人才库的能力,强强联合往往能摩擦出更具创新力的火花。

虽然上海本土科技企业数量还不太多,但拥有一大批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研发总部集聚,并且本土研发机构、跨国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国际资本、人才、市场的互动能力较强。截至目前,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数量不断增加,能级也不断提高。

“上海的人才优势在全国很有竞争力,即便放眼全球也能排得上位次。而且上海各个领域的科研人才都非常齐备,即便是一些冷门专业和领域,也不乏专家。”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不少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频频为上海点赞。业内也普遍认为,人才是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上海实际上发挥着基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基地的全球研发网络节点功能。

作为上海新晋的科技盛会,外滩大会同样也是人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据悉,外滩大会主论坛目前已经公布的重磅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主席拉赞·穆巴拉克等科技界和可持续发展界的领军人物。

同时,科技招聘会也将成为本届外滩大会的亮点之一。该招聘会将联合约40家企业,提供1000多个社招和校招岗位,聚集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围绕行业交流和人才就业展开深度交流。

“上海要围绕重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顶尖人才。”上海有关部门表示,将围绕人才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特殊、稳定、可预期的专项支持机制,开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研究。

勇闯科创“无人区”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科创制度的配套建设。长期以来,硅谷是科技创业者心中的“白月光”,“斯坦福—硅谷”模式也一度被奉为圭臬。

位于硅谷西南部的帕洛阿尔托,曾经是一片仅仅500平方公里的农场,如今却聚集着全球逾百万的顶尖工程师,诞生过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毗邻的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模式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试验田:科学家、天使投资人、VC机构紧密联系,产研学组织扁平,强调创造力,被总结成“斯坦福—硅谷”模式,甚至诞生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要成为大学的顶尖教授,至少要创办过一家公司”。

现在看来或许不再新鲜,但早在20年前,上海就开始向硅谷学习,依托高校创新策源优势,将“斯坦福—硅谷”模式落地演化为“复旦/同济—杨浦”模式。如今,中国纺织机械厂改建成为创新园区长阳创谷,吸引了300多家双创企业和近十家独角兽企业落户。围绕高校打造的大创智示范区,引进了IBM、哔哩哔哩等知名企业,又孵化培育出优刻得、声网等行业翘楚。

北部有杨浦,南边看闵行。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也正蓄势起航,3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与旁边的上海交通大学紧密合作。而地处东边的张江高科,著名的“895孵化器”展厅里,芯片、医疗器械、水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企业成果琳琅满目。这是张江科学城内单体孵化面积最大的载体,孵化了1000余家科创企业。

“在高水平大学周边布局建设科创集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已具备辐射能力的浦东张江、正加快建设的青浦华为基地,上海正在打造‘东南西北’四个科创集聚区。”上海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曾明确表示,上海要聚焦核心关键,放大溢出效应,塑造科创和产业新地标。

上海市科委的数据显示,经过30多年蓬勃发展,上海已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超过500家,有1/3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得益于孵化器的培育。上海通过构建科技企业“从孵化到发展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或许是上海科创之路的突破口。近年来,上海在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通过探索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并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实行“区长”负责制,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充分发挥本市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的“85后”教授徐凡发掘出一个名为“宇航光帆薄膜结构稳定性与智能调控”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入选了复旦“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获得200万元资助。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徐凡感慨道:“我认为基础研究是有‘无用之大用’,虽然实用性比不上应用研究,但可以成为很多技术发明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领域和国际前沿领域,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上海正在努力迎头赶上,创造属于中国的“浦江速度”。

硬科技的人文情怀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看似冰冷的‘硬壳’下,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一份人文温情。”外滩大会组委会在新闻通气会时,着重介绍了外滩大会科技人文的定位。事实上,上海不仅考虑的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更提前布局技术如何更好地与社会相处,特别是在制度建设和科技伦理的思考上,已走在全球的前列。

近段时间,有关生僻字的新闻频频上热搜。姓名中有生僻字的人群,在数字时代经常遇到各种困扰,因为打不出名字,可能无法在银行开户收款、行车证驾照需要手写、无法实名注册购票等。数据显示,有这样困扰的人在我国超过6000万。

蚂蚁集团自研生僻字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支付宝,解决生僻字用户因为姓名录入不正确、无法通过实名认证,也无法享受完整数字服务的问题。目前,蚂蚁集团已通过“汉字拾光计划”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生僻字解决方案,帮助需要进行生僻字改造的公共服务机构或商业机构以更低成本进行改造,也帮助更多服务商服务产业上下游。在外滩大会展区现场,参观者就可体验生僻字键盘操作。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很早就开始探索科技适老化的应用。

在外滩大会现场,参观者还能穿上老人“拟态服”,沉浸式模拟体验老年生理状态,借由身体束缚物的穿戴及指令、空间的设计,从高龄者视角出发,体验老年人走路、看报、穿脱衣、上台阶等动作。感受老年化的身体状态,了解老年人实际生活状态,与老年人心理上的孤单及不安共鸣,引发人们对长辈以及自身养老的思考,增加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养老、熟悉养老、参与养老。

上海博斯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利用数字化全流程解决方案,为预防阿尔兹海默病开发的脑健康评估和认知训练程序,向中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脑健康评估和认知训练,通过多种有趣的游戏形式,锻炼老年人大脑,帮助老年人时刻保持脑青春。

今年大火的大模型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更能为残障人士带来便利。上海本土AI企业达观数据自研国产“曹植大模型”,深耕智能长文本领域。如今凭借着这一方面的技术优势,达观与合作伙伴携手建设了我国首个面向全国1700万视障人群的中国盲文数字平台。该平台集生活、学习、工作为一体,为视障者提供盲文机器翻译及盲文数字资源服务,现平台每日在线量达3000多人。

据介绍,上海正在通过建设各类无障碍设施、优化少数群体保障体系、丰富少数群体文化生活等智能科技与人文服务“多管齐下”的方式,着力建设无障碍智能社会。下一步,上海将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在无障碍智能社会中应用的创新生态,努力促使人工智能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人才聚集还是产业配置,未来几年,将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

外滩,这个见证了上海辉煌与荣光的名字,也将续写新征程上的创新故事。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陈敏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