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丹麦王宫中,竟散落着这些中国元素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晶 2023-08-29 10:18
摘要:安徒生著作早在20世纪初就在中国广为引介和传播。不过,哥本哈根和中国的渊源却远早于此。

17世纪以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文化互动前所未有地展开,东西之间的海上航线将中国与丹麦这两个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国度遥遥相连,中国元素也开始散落在丹麦王宫,点缀着哥本哈根这座距离上海8000余公里的北欧都市。

今年6月底,我在紧凑的行程中抽出一天游览哥本哈根的各处名胜,首先参观的就是市中心的罗森堡宫(Rosenberg Castle)。这座颇负盛名的宫殿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于1606年初建,并在1710年之后,从丹麦王室的居住地转而成为存放王室珍宝的所在。宫殿外观具有强烈的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由高耸的塔楼和以砂岩装饰的红砖墙组成。徜徉其中,你又会新奇地发现,华美精致的欧洲装潢中不时夹杂着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元素。 

image.png罗森堡宫外观

       罗森堡宫建成后的17、18世纪,正值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充斥欧洲、备受上流社会追捧之时,丹麦王室也不例外。

       1675年,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与中国建立贸易联系,通过广州十三行商人购买中国货物。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卧室(Christian IV’s Bedroom)中,两侧墙壁的镶板上相对摆放着数尊中国陶瓷人物像,是丹麦王后夏洛特·阿玛莉埃(Queen Charlotte Amalie,1670-1699年在位)时期出现在房间中的装饰。一侧的三尊瓷像为明清时期汉人仕女形象,衣袂翩然,云肩盛装,眉眼细致,另一侧为五尊观音造像,中间一尊盘腿坐于山岩之上,怀抱小儿,是中国民间颇为流行的神祇——送子观音,旁边两尊观音像立于莲花座上,最旁边两尊盘坐的观音像稍小,旁边又有龙女、善财两童子,形制相仿。这些瓷像神态祥和,衣着华美,线条流畅,对中国传统仕女和观音形象的刻画也很精准,俨然是明清外销瓷器中的精品。 

image.png罗森堡宫中的中国仕女陶瓷像,背后是由荷兰艺术家创作的“中国风”镶板

image.png罗森堡宫中的观音陶瓷像,周围和背后装饰着“中国风”镶板

       罗森堡宫中还有一个青花瓷盘,工艺精美繁复,盘中飞鸟错落,花卉缠绕,共同围绕着某种王室徽章。这样将中式花鸟图案和欧洲徽章图样相结合的中国瓷器就是当时为欧洲客户专门定制的“徽章瓷”,在欧洲王室、贵族,以及公司等机构中曾颇为风靡,数量少而制作精,价值较一般的中国外销瓷高上许多。大多徽章瓷采取釉上珐琅彩的工艺,而罗森堡宫中收藏的徽章瓷盘则为釉下青花,是徽章瓷中比较少见的。 

image.png罗森堡宫中的徽章瓷

       由于中国青花瓷在欧洲大放异彩,18世纪的欧洲本土开始出现仿制青花瓷的热潮。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除了直接从中国进口瓷器,罗森堡宫中还有不少具有“中国元素”的欧洲制品。荷兰和丹麦当地仿制中国青花瓷而成的釉下蓝彩就是其中代表。

       宫殿底层有一间被称为“秘密”(The Secret)的房间,实际就是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厕所(Christian IV’s Toilet)。这间“秘密”的墙壁上满是蓝白相间的青花瓷砖,一部分在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Frederik IV)1705年重修罗森堡宫时就已存在,由荷兰工匠制作并交付;另一部分由哥本哈根本地的一家工厂于1736年制作,最早被用于建造位于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19世纪又被移回罗森堡中。荷兰工匠仿制的白底蓝花瓷砖以花草点缀四周,欧洲风景和人物画像居中,线条粗犷,颇具田间野趣;哥本哈根本地工厂所制的蓝白瓷砖则以几何纹样为主,风格更为简洁。 

image.png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秘密”

       罗森堡宫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当数“公主的房间”(The Princess’ Chamber),在18世纪初曾为弗雷德里克四世的妹妹索菲·海德薇格公主(Princess Sophie Dedevig)所用。虽然名为“公主的房间”,但这里在17世纪一直是丹麦国王秘密会见宾客的地方。1663-1665年期间,弗雷德里克三世(Frederik III)下令,在房间中放置镶嵌绿松石和珍珠母的“中国风”漆器,这使得整间房间看起来光线昏暗,但又充满异域情调。墙壁上还装饰着各式人物、花卉和动物图案组成的镀金木镶板,是当时的荷兰艺术家弗朗西斯·德·布拉(Francis de Bray)根据欧洲人的中国游记、中国小说等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些图案既包含中国传统的梅花、禽鸟、竹枝等题材,很可能直接来自中国书籍中的插画;又有欧洲人对中国的“异域想象”,例如留着黑长胡须、头戴暖帽、身背弓箭的“鞑靼”人,岩石上张着血盆大口、似虎非虎的野兽,甚至还有长着翅膀的蛇形异兽。18世纪以后,房间中又添置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定制物品。椅子、写字台和梳妆台是1730年左右广州当地根据英国“口味”量身制作的漆制家具,茶几则根据日本漆器的装饰风格设计,上面还摆放着镶银底座的日本有田烧的陶瓷咖啡壶和咖啡杯,也是18世纪后期丹麦王室的定制品。 

image.png“公主的房间”中的陈设

       除了罗森堡宫中的这些或引进或借鉴或想象的“中国”元素,哥本哈根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散见着不同时期的中国印记。丹麦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晚清时期中国的各类民俗和艺术作品,它们大多由到过中国的丹麦人所捐赠。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én)的个人藏品也是这些馆藏的重要来源。出于塑造一个完整“语境”以全面观察和展示当地社会的需要,这些有关中国的民族志藏品种类丰富,且和晚清中国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image.png丹麦国家博物馆中所藏的清代文人肖像画

     image.png

丹麦国家博物馆中所藏的中国道教、佛教服饰和民间乐器

       哥本哈根著名的主题游乐场——趣伏里公园建成于19世纪中叶,其中辟有专门的“中国区”,建筑以中国风格为主,显示出丹麦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好奇与关注。公园内有一座名为“中国塔”的建筑,虽然在1900年建立时被命名为“日本佛塔”(JapanesePagota),但在之后长达100年的时间中,都被称为“中国塔”(Chinese Tower),可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

      2014年,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是北欧地区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心不时推出介绍中国文化的演出、展览、活动等,见证中丹持续的文化交流。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曹静 图片来源:刘晶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