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阎崇年:只有书是人的终身朋友,我的灵魂归于书房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一 2023-05-06 12:47
摘要: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在读书的同时,需要努力趋向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于历史学家阎崇年来说,如果灵魂有归处,那一定归于书房。

近日,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四合书屋”揭幕暨《阎崇年文集》新书发布会上,阎崇年说:“自从人类有书以来,世界上只有书可以与人相伴终生,父母、夫妻、子女、亲友等都不能,金钱、地位、荣誉、权力也都不能,只有书是人的终身朋友。有人说: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说:同样,读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四合书屋为阎崇年先生的书斋名。2023年4月,首都图书馆接受阎崇年先生捐赠藏书2万余册,作为“名人书房”系列专藏,于北京地方文献阅览室内复建“四合书屋”。

“四合”取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之意,此为阎崇年先生从治史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藏书均为阎崇年先生捐赠,开架阅览文献约4000册,包括史籍档案、研究专著、个人资料和友人签名赠书等,体现阎崇年先生专藏特点和治学理念。

“四合书屋”内部分家具和陈设,和阎崇年家里的摆放一模一样,也形成首都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阅览空间,使广大读者能近距离接触专家学者的藏书,并了解其阅读习惯,沉浸式感受阎崇年进行学术研究、创作的氛围和精神。

在此发布会上,阎崇年讲述了他对书籍、书房的感情,以下为阎崇年口述。

「我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美好的书房」

今年是首都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记得在建馆90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纪念文章,题目是《学人与“粮仓”》,图书馆是读书人精神的食堂和粮仓。我青年和中年的人生,在首都图书馆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那个时候,首图还在国子监的古建筑里,看书、查资料,首选首图。我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美好的书房。书房既是我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我学术灵魂的依托。

读书人应该有书房,但我很长时间没有书房。我的书房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私到公三个时期。这要从很早以前说起。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半山半海的小乡村。小时候跟祖母住一个房间,自己没有单独的屋子,自然也就没有自己的小书房。五岁(虚岁)开始识字、写字、读书,就在堂屋里。堂屋在节日时,请出家谱,摆上牌位,陈列各种供品,进行祭祖活动。平时,也是客厅。来了客人,在此落座。没有活动、没有客人的时候,这里就成为孩子们读书的书房。堂屋是倒座,临街,没有南窗,屋里昏暗。

到20世纪50年代,我仍然没有专用的书房。曾花8元钱买了一个小书架。到1976年我才有了一个大一点的书架,是用搭抗震篷的木板和砖头搭起来的,宽和高各两米多,摆不下的书仍然是摞在地上。直到社科院分房子,我50岁才开始有了专用的小书房。后来又有了大些的客厅做书房,三面有了用钢板焊接的书架,高大、适用、坚实,书房、卧室、客厅、阳台和玄关的墙面全是书柜或书架。几次搬家,这个格局始终未变。家里采光最好、最宽敞的位置客厅,做了我的书房。后来书不断增多,书架改成书柜,书还是装不下,干脆挤出一间房子做书库,摆满两面放书的专用书架。家里的这些藏书,每天与我相伴,成为我最好的朋友。研究历史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在读书的同时,需要努力趋向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因此我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合书屋”。

我藏书有个特点,因为藏书是为了读书,为了学术研究,所以买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地精心选择,专业性强,质量很高,也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首都图书馆的几位领导,如书记肖维平、馆长毛雅君,一致邀请我在首图设一处“四合书屋”并对所藏图书实行专藏管理。我欣然接受这个邀请,开始将自己所有的藏书,无偿分批地捐赠给首图图书馆。今天,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作为主题研修性阅览室,正式向社会开放,从而开始了书房由私到公的时期。

「研究清史整60年,心一力一,矢志如一」

今天,还有一件与书相关的是《阎崇年文集》26卷、1000余万字,由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雅昌文化公司印制。这26卷分作三个板块:一是学术专著,有《森林帝国》《清朝开国史》(上下)《努尔哈赤传》《北京文化史》等书;二是学术论文,有《清史论文集》(上中下)《满学论文集》《燕史论文集》《历史评论集》《袁崇焕研究集》等合计约500万字;三是大众读物,如《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御窑千年》《故宫六百年》等书,也500余万字;还有附录两卷。

我从1952年上中学时发表第一篇小文章,至今整70年;从1963年确定研究清史至今整60年。我自知自己是中等智力,但勤能补拙,六十年来,无闲寒暑,心一力一,矢志如一,不敢旁骛,一以贯之。这么厚重的文集得以出版,有朋友问我:您今天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两个字——感谢!

一谢天,天时,70多年中原地区没有战争,又逢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天时。

二谢地,地利,我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职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这里独具丰富历史文献典籍、宫廷汉文满文档案、宫殿坛庙园林、著名高等学府、研究院所,以及学界名流、学术报刊、出版单位、传媒平台等,还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从改革开放初的80年代,我多次应邀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沟通学术信息,提升学术水平。这在中国大地上是极为难得的地利。

三谢人,人助,感谢在我学术旅程中,给我指导、帮助、交流和关怀的贵人、恩人、友人、亲人。

「将读书视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有朋友问我:您六十年学术历程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回答是: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一个人在前进途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怎么办?回答是:冲破、跨越、绕行、前进;会遇到各种诱惑——地位、权力、光环、金钱,怎么办?回答是:不为所动,不忘初心。

有朋友问我:您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我心中有一个目标,在我研究的专业领域里,既要在国内同行里是一流的,还要在国际同行里是一流的。

有朋友问我:您治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回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战胜苦难,不断创新。

有朋友问我:古代学者治学有什么借鉴?古代学者,有三类人:其一,依靠官府,高踞职位,花钱雇人,组织士人,巧取其成,是为佞学,世人鄙之;其二,依靠自己,亦较勤苦,见异思迁,弃一取十,反巧成拙,是为愚学,世人悯之;其三,长期奋发,不敢旁骛,心专力一,矢志不移,化石为玉,是为实学,世人赞之。

有朋友问我:您对年轻学者有什么话要说:我们应以荀子的话共勉。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解蔽》卷十五)

有朋友问我:您还有什么打算?回答是:虽然治学的脚步不得不放慢一些,但学无止境,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我还会有新的史学成果奉献给社会。

有朋友问我:您有什么遗憾?回答是:学既无涯,生却有涯!我们携手,惜时如金,不断求新,将读书视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阎崇年文集》
华文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