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评论家热议《望道》,它是一部可以“留得下”的作品
分享至:
 (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3-03-27 21:59
摘要:电影《望道》专家研讨会举行,解码新主流电影的创新表达。

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出品的电影《望道》已于3月24日上映。影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先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百年前的热血群像。连日来,影片感染了许多观众,收获网络评分9.4分的高分。3月27日在电影《望道》专家研讨会上,党史专家、文艺评论家、电影理论家与影片主创围绕作品在史学、思想和美学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深入研讨。

《望道》是一部闪耀着思想辉芒的诚意之作,影片在学术上吸纳了近几年来国内党史学界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学术严谨性和严肃性。导演侯咏表示,影片在资料收集时确立了一个标准,一定要尊重历史,“我们所有的历史的点、故事的点都是建立在历史真实事件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的。创作的部分在于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一些逻辑关系的增加,同时增加一些剧情矛盾等。”

上海党史研究学会副会长、教授徐光寿认为,影片最大的学术创新,不仅在于突出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作品中还充分展现了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等身份和地位,这些都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党史学界尤其上海学者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学术严谨性和严肃性。

影片在史实的基础上,搭建了合理的戏剧逻辑,在人物的生长空间里发挥艺术创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为影片中的一幕深深感动。为保护一位被国民党军警追捕、手臂受伤的青年革命者,满屋的青年都刺伤了自己的手臂。“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一个特别重要的潜在的主题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答案在这个镜头里展示得非常充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戏剧影视学教指委专家委员杨俊蕾注意到影片在对历史事件艺术表现上的增与减。比如在《陈望道传》中记载,《共产党宣言》是邵力子邮寄给陈望道的,影片做了动作化的加法,由胡军扮演的陈独秀亲自递交,邵力子则作为推荐人,没有抹杀他的历史地位。在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画面则做了减法。“历史中比电影中的画面更加贫寒、艰苦。当时也是在3月,没有桌椅,稻草居多,而且非常寒冷。”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程波尤为赞赏《望道》有中国美学特色的“折子戏”式结构。“电影把翻译《共产党宣言》、工人运动、重建新闻馆等折子,放在陈望道一生的时间线索中,形成了串联若干个亮点的串珠结构。这样的结构非常适合表达陈望道这样的人物。”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印刷出版地,上海出品电影《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深情回眸,彰显“上海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和上海城市文脉的情怀与担当。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郦国义认为,从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桩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延展到以“望道”为精神主题摹写一群人对真理的上下求索、对信仰的执着坚守,电影完成了内容和立意的升格。“在国家民族面临变革、抉择之时,在许多条道路错综难辨之时,望一条什么样的‘道’至关重要。彼时的中国,有一群真理的守望者在寻找并追随马克思主义,电影由陈望道一人辐射到一群人的前赴后继是非常必要的。”影片也由此传递给今天的观众这样的信号——人的一生该寻什么样的真理、实践什么样的道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人生信条是可以贯穿不同年代的。

《望道》是上影集团继《开天辟地》《1921》之后又一部重大革命题材的品质佳作,凝结着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创新探索。电影《望道》由上影集团集结的“上海班底”创作而成,台前幕后云集了一批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重要奖项的主流创作者。与会专家提出,《望道》是一部可以“留得下”的作品,随着影片长线放映,更多观众将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精神鼓舞下,共同品味真理之甘、接续奋斗之火。

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汇报社和上影集团联合主办。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片方 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