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已到尾声,许多片段回忆起来,颇为耐人寻味。比如“代表通道”上,浙江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讲述了一个关于“绿水青山”的故事,从过去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到“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正式亮相。30年来首次增设新界别,足以体现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用好“有形”的资源早已成为共识,但“无形”的资源怎么用,却还需要不断探索,被称为“新黄金”的数据资源便是其中之一。两会期间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新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无疑是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
如今,数据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数字化也在不断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不能忽视的是,许多人对数字化还存在一些误解,以为只要将原本线下做的事转移到线上,就算是数字化转型,就让大数据发挥了作用。
最近在采访中,有代表就曾说起,如今企业都有了电子版的营业执照,不久后还会在手机里拥有记录着企业信用报告的“合规一码通”,办事不需要再带纸质版的证件了,的确方便了不少,“但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两样东西不能合并成一样?”还有委员曾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面向企业推出的优惠政策,申报过程并不简便,为了获得几千元的补贴,办事人仍需在系统里提交好多份材料,尽管已经可以线上操作,但程序之烦琐还是让部分企业直呼“这么麻烦宁可不要了”。
按理说,将两个电子版的文件合而为一、让补贴申请流程简化一些,似乎并非难事,毕竟所有的证明材料和证照都是政府机构颁发的。事实上,目前有些出自不同公共部门的数据,想要完全实现互联互通还存在不少现实障碍。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不断盘活资源,打破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让要素真正流动起来。打破“九龙治水”的治理环境,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也需要攻坚破障的决心。
推而广之,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资源,要让它们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都需要科学合理地生产和使用,需要洞悉它们的底层逻辑,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它们的功用。
有人会觉得,处理完数据资源的问题,过一阵子又会发现其他的问题,似乎问题总是解决不完。其实,前进道路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困难本就不可避免,改革本身也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恰恰是发展的规律。
不论机构如何调整,部门之间如何分工,都不影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只要时刻坚持问题导向,心中想着人民,不断根据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进行调整优化,一旦发现新问题就及时去推动解决,就能找到高质量发展不变的“密码”,在“不确定”中抓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