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卡脖子”问题还没解决,“宽容失败”会不会太奢侈?
分享至:
 (11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程祎 2023-03-09 07:33
摘要:两会观察 | 宽容失败意味着按规律办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对于基础研究中路径不清楚、方法也不一定准确、失败率比较高的领域,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一番话引发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共鸣。

围绕基础研究的讨论,其实早在半个月前就“热”起来了。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这样的热度一直持续到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也提出,要引导各类要素聚力高风险创新,各方共同探索尊重创造、崇尚原创、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宽容失败”并非新鲜观念,基础研究更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的工作。时下,我们为什么要再三强调两者的内在联系?这背后还是攸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都指向基础研究不足的现实矛盾。加快基础研究步伐刻不容缓。在如此紧迫形势下,宽容失败似乎有些奢侈。然而,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奢侈品”,因为它能为社会提供比金子更珍贵的信心。

给科学一点时间,就是给科研人员以信心。“从0到1”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链条起始端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也许是实验出了问题,也许是验证手段不对,甚至可能连作为源头的问题都没提准。越是未曾探索过的前沿领域,“岔路”就越多,这是科学界再正常不过的规律。

所以说到底,宽容失败意味着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当这种科学态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科研人员就不会被失败的阴影笼罩、进而选择更保险的路径,而是将之转化为经验教训,从失败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宽容失败,甚至感谢失败的社会氛围中,我们鼓励科研人员摒弃浮躁、坐“冷板凳”,但各类政策支持、待遇保障一点都“冷”不得。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曾剖析自己实验屡次失败后的心态变化:先是不甘心,然后自我怀疑,最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不但要给予包容,更应通过完善的失败免责、容错纠错机制支撑其渡过难关,以符合基础研究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鼓励其迎难而上。在此基础上,先进的科研设备与充足的科研经费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更能排除客观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2021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6.5%,但与欧美发达国家15%的比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专家指出,对照发达国家“国家+地方+企业”三者共助模式,我国企业资助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较少。对此,不少人将之归因于企业的“短视”,认为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忽视了基础研究的潜力。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换位思考,或许能体会到这一指责包含的严苛意味。事实上,对不少企业来说,“短视”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在发展前景不明朗之下被动的自我保护措施。倘若能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之“长”,补企业目光之“短”,以当前政策的可预期性,补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何愁没有更多社会资本放眼长远、积极参与基础研究?

由此来看,宽容失败也能赋予创新主体更多信心,激励他们敢闯敢投、大胆试错,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再说开去,不只基础研究,在今天快速变革的社会里,所有攻坚克难的努力,不都需要这种宽容吗?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