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GPS定位监控扶贫干部?管理上偷懒,会把GPS忙坏的!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7-06-30 19:02
摘要:管理上用GPS防止干部偷懒,忙坏了GPS,也未见得有好结果——至于此举对扶贫干部心理上的伤害,真是不说也罢。

 

近日,陕西省榆林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下发文件。文件称,为进一步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管理,规范驻村干部签到制度,推进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对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

 

消息一出,舆论大哗。其中反对声音居多,主要是害怕这种“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侵犯了个人隐私。如果其他行业借此形成“共识”,纷纷效仿,那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这不是没有先例,GPS定位早在个别城市的环卫工身上带上了——害怕他们坐下来休息。

 

反倒是扶贫干部们,还没有表达出太多抵触。但在我看来,这种“不抵触”中,或许更藏着一种“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心态——反正这样那样的紧箍咒也够多了,再多一样也算不了什么。

 

无论是让环卫工不能坐下,还是让扶贫干部不能出村,动用GPS都是一种为了便于管理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用得好,当然对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但是,以GPS防止环卫工和扶贫干部“偷懒”,这种做法还不如说是管理者在偷懒。有的部门在管理上过于依赖技术手段,更反映了其工作形式大于内容的实质。

 

扶贫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到村工作,经常性在村里当然很重要。但农村工作不是“干农活儿”,作为所在单位的扶贫联村工作责任人,他们不可能天天呆在村里。事实上,农村联村工作的特点,就在于要多走多看多联系,要走要看的不只是村,也有职能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等,总之是要根据贫困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地气候、土壤、地理、人口等特点,研究比较优势,调动各类资源,为贫困村找到发展之路。显然,这不是光在村里转悠就能做成的事。

 

因此,对扶贫干部的管理监督,不能用坐办公室的思维来进行类推,以为上下班打个卡就是遵守工作纪律,就是工作的唯一内容——GPS定位,跟上下班打卡没太大差别,只不过这个“办公室”搬到了村里而已。真正有效的管理监督,应当与干部扶贫的成果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有细致的差异化考核管理体系。而这种考核管理体系涉及到每个村不同的情况和目标任务,内容复杂,令人头疼,一个GPS是不可能涵盖的。

 

从表面上看,GPS定位能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考核指标统一客观,这叫“一把尺子量到底”,看起来对大家都非常公平;二是管理者管理简单方便,直接能看到干部“在岗”情况;三是以技术手段保证扶贫干部不会因为脱岗而受处罚,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关心爱护。有这些好处,当然会有高人想到了并付诸实施。但GPS有它致命的弱点:它无法成为真正的“监工”。GPS记录的只是被监督者所处环境状况,而无法监督他的工作状态;它也无法替监督者判断,做某一件事是应当在村里还是必须出村。当签到成为管理上的机械要求时,形式大于工作内容就难以避免。

 

也许管理者会对“形式大于内容”的论断表示反对,说“我们还要求了记工作日志”。不错,工作日志似乎可以表明干部每天做了什么。但是,从农村基层工作实际出发,要求天天在村上记工作日志,根据笔者的体会和实际观察,其本身也极易流于形式。用一个形式来证明另一个形式,“形式+形式”的结果并不等于“实质”,而是“两个形式”,如果又想出其它的形式来证明这两个形式的作用的话,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形式。

 

单纯的形式推导不出效果,这是因为,这种管理思维的方向本身就是错的。方向都错了,自然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而其核心错误所在,正是管理依赖技术,工作只看形式。正确的管理方式,应当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应当鼓励扶贫干部积极干事,促使干部真干事、干实事,而不是整天思考如何完成今天上面所要求的形式。

 

因此,扶贫干部有没有天天在村里“打卡”,并不应当成为考核管理扶贫干部的内容;而扶贫干部能否根据农村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作,使村里的扶贫目标得以实现,倒是应该严加考核。那些借扶贫之名,行不上班之实的干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就足够了,用不着拿技术手段的管理来“关心爱护”。

 

而管理上用GPS防止干部偷懒,忙坏了GPS,也未见得有好结果——至于此举对扶贫干部心理上的伤害,真是不说也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