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好政策”却看不明白,问题在哪?
分享至:
 (6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2023-01-14 06:58
摘要:两会观 | 沟通互动,应当成为社会的常态。这不仅关乎公众的知情权,更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一种方式。

每年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建言都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就近期舆论热议的电费问题,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由政府部门进行专项督导,对于差距较大的用户,给予迟缴缓缴、排查复核等安排,“让大家都明明白白地消费”。相关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获得不少网友的认同。

尽管此前相关部门已做了解释回应,但正如这位代表所言,对市民来说,回应“不解渴”,心里的疑问就很难消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把解释沟通工作做得更完善、更充分、更主动。

其实,做好与社会的交流沟通,本身就是职能部门职责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部分就特别提到,拓展政民互动,构建发布、解读、回应、参与“四位一体”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

政务公开并不是个新话题,放在新形势下,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拿这几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营商环境来说,某种程度上,判断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之一,就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互动沟通的能力。

据媒体报道,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已由十年前的5500万户增加到现在的1.69亿户。服务好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对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企业“吐槽”:对政府的政策“感受度”不高,有的看不明白,也不知道政策出台的背后有哪些考量和具体指向。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尚不够到位;可能是政策错位,导致政策对象不准确;当然,也可能是政策本身制定得不完善,政策发布者“没底气”,自然语焉不详,加之缺乏必要的解释沟通,难免让人困惑。

好的营商环境政策,应该是清晰、透明、易懂的,而不是模糊、封闭、晦涩的,这适用于很多方面的工作。打个未必完全恰当的例子,一项政策的出台,好比一款产品的上市,政府是卖家,企业就是买家。如果卖家藏着掖着、吞吞吐吐,对产品的功能定位也解释不清,买家心里自然就会犯嘀咕:“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是不是产品质量有什么问题?”反之,如果把相关功能、背景、定位、特色解释得清晰明了,打消了困惑和疑虑,消费者买得放心,下次还来买。信任建立起来,买卖才能越做越大。

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民关系中,沟通应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两会上有很多细节就属于此。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首页右上角印有一枚二维码,扫码点开,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其中,预期目标和实际完成一一罗列,有的数据还没算出来,就老老实实写“正在核算中”,有的数据有附加条件,就在数字后面括号标出,一目了然,更不回避问题,让人觉得务实可信。

再比如,今年上海两会,人大代表轻点手机就能“屏对屏”线上咨询,政协委员“云端”建言资政,与27家单位进行一对一连线,畅所欲言。现场也有“小插曲”:连线接通,屏幕里的工作人员发现,委员想咨询的问题并非自己所了解,便说:“请您稍等,我帮您找熟悉这个问题的同事来解答。”

类似的沟通互动,应当成为社会的常态。这不仅关乎公众的知情权,更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一种方式。当政策在酝酿、制定的过程中足够透明,相关重要信息可以及时反馈给受众,社会就能拥有明确的预期,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降低政策执行的整体成本。对市场主体来说,稳定的预期是信心的来源,多些解释沟通,多些稳定、透明、开放的政策,就能多些积极的社会预期。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互动交往的场所,一项政策的制定、发布、执行,必然经过不同主体之间互动调适的过程,最终达至某种平衡。在调适的过程中,遇到矛盾问题甚至针锋相对是难免的,但这不能成为回避的理由,反而应该更积极主动地解释沟通,完善相关政策,做好“产品售后”,避免更大的误解和损失。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