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上海老字号 > 文章详情
只知道它叫“第一”,不知道它还有那么多“第一”……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卫群 2017-06-19 20:08
摘要:直到《解放日报》的报道《打破门第观念,各自扬长避短,国营个体合作好!》,对市百一店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一场风波开始渐渐平息……

“此一时,她的送宾曲已在楼内悠悠响起,下一刻,她的灯光即将逐层地渐渐暗去……”百联股份的副总经理王晓琰在朋友圈中深情地写道。自6月19日起,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正式闭店升级,它将与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整合,打造成为“第一百货商业中心”。

 

连日来,沪上这家老字号商业地标在消费者心中泛起阵阵怀旧的涟漪,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或许它意味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台排了好几天队才终于“抢购”到的冰箱、彩电,意味着九十年代拿到第一份工资时,给自己买的第一样“大件”……但对于一些曾经在那里或者仍然在那里工作的“老财贸”来说,第一百货商店除了拥有独一无二的“第一”商号,它在上海商业的发展历史上还创造了诸多“第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那些“第一”,今天看来仍然有借鉴作用。

 

“老财贸”们说,如今,实体零售业面临电商的竞争压力,传统百货面临着一“大”一“小”(购物中心和便利店)的两面夹击,升级后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除了硬件设施的脱胎换骨、品牌的档次提升之外,勇于改革、创新,争抢“第一”的“精气神”更需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一百货商店的橱窗里,破天荒举办真人时装秀

 

 第一百货商店最早的“第一”,是早在1936年它的前身大新公司开业时,从美国引进的那部双向上下、铁制踏板、柚木镶嵌的自动扶梯,它也是中国首部装在商场里的自动扶梯。当时,这竟然成为“白相”南京路的一个主要景点。为了控制人流数量,大新公司不得不采取出售门票的办法。

 

1953年,第一百货搬进了大新公司大楼之后,自动扶梯的魅力犹在。顾客一圈又一圈,甚至把自动扶梯周边的柜台都围得水泄不通。

 

1953年,商店迁入南京路西藏路口新址后,名气越来越响,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何满足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的需求,摆在商店领导面前。不久,作为商店业务科的一个下属独立部门——顾客邮购服务部诞生了。这,是不是跟如今流行的“O2O”有许多相似之处呢?

 

当时,市百一店的营业员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大推销法”——“货卖一大堆”,指将库存充足,挑选性强的日用商品,大量地堆放在柜台或货架的最佳部位;又如“挂红灯”,指对一些销小存大,周转较慢的商品,在价目卡上做一个红色标记,提示当班营业员掌握销售动态,在顾客选购时做到实事求是重点介绍;“连带介绍”,针对有些顾客在使用时有连带关系,营业员在销售其中某一种商品时主动连带介绍另外一些相关的商品;“组合配套”,如把婴幼儿的童毯、童袜、毛衫、毛裤、尿布、斗篷等组合成“幸福包”;“商品明星”,以柜台卫单位,将前一天销售量最多的一种商品,显著成列于货架,并挂出“昨日销售明星”的牌子,吸引顾客选购……——这些“推销法”,是不是与如今互联网经济的“大数据”思维又有几分类似?以顾客为导向,不论是依据先进的“算法”,还是依靠营业员的“望闻问切”,实质是一样的。

 

在计划经济年代,第一百货商店还首创了鞋子单只销售、铝锅以旧换新、以卖代租——对一些不常用、家里又不需必备的物品,如照相机、望远镜、闹钟、体温表、五金工具等,考虑到顾客临时急用需求,开展租赁业务……这些服务项目,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内容会不断变化,但其核心仍然是在任何时候不会过时的“以顾客为上帝”,也是实体商业不管怎么转都不能丢弃的法宝。

 

还有享誉业界几十年的第一百货商店橱窗。橱窗是商业的“眼睛”,城市的名片,第一百货沿西藏路、南京路、六合路有18扇大橱窗,面积之大,数量之多,设计之精美,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对于18扇大橱窗的设计、制作、布置、陈列,商店有一支专业队伍,这就是美工组,后称广告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商店大橱窗还破天荒进行过一次真人秀,两位真人模特走进大橱窗,展示春夏服饰,橱窗前面围观人群如潮,指指点点,当看到真人模特眨眼睛时,才惊呼:“真的,真的!”

第一百货商店的橱窗,就像城市的“眼睛”。

 

女营业员涂口红站柜台,“杨百万”帐子进店,为何引发轩然大波?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百货商店一直站在上海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潮头浪尖,它曾连续14年获得全国百货商店销售第一。而铸就这十四连贯的,正是它诸多大胆试、大胆闯,敢争“第一”的改革举措。

 

1984年,第一百货商店在业界率先推行对各个楼层商场部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对内对外都增强了竞争力;1985年初,市百一店启动“270工程”,建设新风、空调系统,各楼层安装自动电梯、升降电梯,改善供电供水系统,商场布局由“岛屿式”改为“开架式”,灯光照明以消费者为中心,设置背景音乐等,在沪上众多老商场当中,率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向现代化商厦的经营格局迈进。

 

还有些“第一”,现在再平常不过,但当时在社会上竟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冲击。

 

1985年新来商店当经理的陈显钊,专门组织一班业务骨干到深圳取经,他们发现,经济特区那些商业大厦气势与上海大不一样,特别是进入商场,只见营业员个个都是身穿西装,女的唇涂口红,脸施淡妆……相比之下,作为全国最大的第一百货商店,“老了”“落后了”,不但设施落后,而且很多理念也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在他们那些现代化气息很浓的大商场,一进门,见到的都是身着华丽礼服、年轻貌美的礼宾小姐,满脸微笑地迎客。而我们的商场门口,见到的常常是臂戴‘纠察’袖章,满头白发,年过半百的老伯伯,手摇小红旗,嘴喊‘当心钱包皮夹子!’……”

 

女营业员不仅穿西装,还涂口红站柜台,这在南京路上是第一家,在全市商业系统也是第一家。一些年轻的女营业员听说要涂口红上岗,感到太突然怕被人笑,年龄大一点的营业员说:“过去年轻时我想涂口红,不敢涂,现在再涂口红像啥样子。”经过多次动员,说明了意义,大家才勉强表示试试看再说。

 

1986年12月13日,第一百货设专柜展销个体户杨百万蚊帐的消息,更像一石投水激起千层波浪,从第一百货到百货行业,从南京路到市商业局、市财办,甚至传到北京,一时成为商业最热门话题。

 

为什么第一百货搞一次专柜展销会会产生如此大的震动?

 

杨百万大名叫做杨义安,是成都的个体工商户。上海透凉珠罗纱帐原本有名,只是那些年工厂都归并国营,产品由国营商业一头收购,在花色品种上没有发展,始终是本白、漂白、天蓝几只老面孔。杨百万的帐子质地纤柔、色彩鲜艳、薄如蝉翼,上海市场供应的老牌蚊帐同它根本不好比,于是第一百货找到杨百万,有意把它引进到第一百货销售。

 

第一百货销售杨百万帐子,各方面议论很多,争论激烈。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国营大店能不能同个体经济合作?有人甚至向市商业一局、市财办反映,说第一百货“见利忘义”。

 

直到《解放日报》的报道《打破门第观念,各自扬长避短,国营个体合作好!》,对市百一店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一场风波开始渐渐平息……

 

还有一些“第一”,如跳过批发站、司,从彩电入手,厂店联销,向工厂直接进货;与蚌埠第三毛纺厂生产的毛线产销合作,定牌监制;自行采购、自主经营,“国营大店第一个组织香港合资企业产品进上海市场展销”等,更是被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包销”桎梏的“破冰”之举。一系列的“吃螃蟹”动作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百货商店出台了全国百货行业最早形成并实施的一份规范文本——《工商联销协议书》,它不仅在全国业界首创了“工商联销”的经营模式,也首创了管理规范,从此,第一百货商店迎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最辉煌的一段发展时期。 

 

栏目主编:吴卫群 邮箱:wu-chen@163.com 题图来源:新华社  插图由市百一店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