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骨碌碌的车轮,见证城市的变化,见证岁月的华发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益君 2022-12-14 09:11
摘要:车辆升级换代,见证我们的生活节节高

对车的渴望,是每个男孩的梦想。

记忆中,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有了第一辆车——弹子盘车。在街坊邻里众多的伙伴中,有这样车的孩童不多。因为制作这样一辆车,关键要有四个滚珠轴承,俗称“弹子盘”,而这在当时又是很难弄到的。

说起那辆车的制作,很巧。一天,在家里大床底下,我看到了一双铁制的溜冰鞋,尽管它们满是灰尘,锈迹斑斑,但擦拭干净后,还是露出四个弹子盘,每双鞋底各有两个。兴奋之余,我拿起榔头、铁锤,狠命把鞋轮分割出来,之后找些木板钉成方形车身架,底下把四个弹子盘固定住,这样一辆小车就制成了。

这样的小车,是孩子们在村里生产队的打谷场上疯玩的玩具,也可当作简易的运输车。人们经常到供销社买煤饼,到粮管所买米,或者去生产队领日用品,把箱子放在小车上,拴根绳子一拉,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回家,因为铁制的车轮不会被压坏。走在路上听到这种小车的车轮响,只见拉车的人挺起胸,很自信。边上的人驻足侧目,很是羡慕。在学雷锋做好事时,小车也大派用场。可在车站附近,帮老大娘拉行李;可在生产队场地,帮老大爷把分到的稻谷拉回家;农忙时期,可拉着一桶大麦茶,到田头给村民解渴。小车有着这样的光荣史,以至于我小学时的第一篇作文,名字就叫《小车子》。

Bill Hocker摄于上海,1988年 (图片来源:上海历史社 公众号)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是初为老师的我,用积攒了近四个月的工资买的,是“飞翔牌”的,在当时上海滩上属于二流,次于一流的“凤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车,但依旧要凭票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

那年代,买回崭新的自行车,的确是令人自豪的。在人烟稀少的马路上,骑得风驰电掣,威风凛凛;而在人群堆里骑得慢慢悠悠,可车铃“嘀铃铃”响个不停,直引得行人不住回头,惊羡不已。有了新车,上下班不用在寒风中等公交。记得那年妻子怀孕,乘坐公交不方便,于是我骑车带着她,横跨本县东西四十多公里,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年轻夫妇的三口之家,如有一辆自行车,标配是三脚架装上一小座椅,让小孩稳坐上面,而丈夫骑车,妻子飞身一跃,稳坐后座。假如孩子尚幼,年轻的妻子则会怀抱孩子,侧身一跃,坐稳后座,也是身手不凡。

骑自行车久了,也就出现了不少的骑车达人。有人骑车买大米,一次要装两百多斤,车把上压一袋,后座挂两袋,上面再压一袋,骑在路上很威武,不过看者比骑者更怕,都替骑车者捏把汗。有时车骑大马路上,空无人影,年轻人一时兴起,玩起“双脱手”。至于乡下水渠边上又高又窄的泥路,在上面骑车也像是玩杂技似的。因为雨过天晴的泥路凹凸不平,骑在上面确实要艺高人胆大。不过一碰下雨,那泥路成糨糊一样,无法行车,只能扛车,立马变成“自行车骑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农民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叫“赛屏车”,几人一组,骑上三十米的距离,看谁骑得慢,不倒下,就算赢。原来骑快很难,骑慢却是更难。

美国摄影师 Bill Hocker 于1988年2月来沪拍摄的一系列上海各处市容照片。可见当时上海路上交通工具。此时上海正遭遇甲肝大流行。(图片来源:上海历史社 公众号)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过摩托车时代,有钱者买“幸福125”摩托车,也有买俗称“大炮”的“幸福250”摩托车的。不过一般人家买得最多的是“建设牌”,这车有点像摩托车中的“桑塔纳”,经久耐用,深得车主信任,当时我也买了一辆。有了摩托车,就开启了崭新的生活,且不说上下班方便,只说外出游玩,范围就由原来自行车出行半径10公里,一下子延伸到50公里甚至更远。那发动机的轰鸣声,开车时的风驰电掣,耳边风的呼呼声,让人斗志昂扬。瞩目远方,油门一扭到底,可算彻底把自行车抛到了后边。

考摩托车驾照时,有人看着直竖的红白相间的竹竿,开着建设牌,硬是绕杆没过。在长叹一声后,改用“小木兰”,居然“一枪头”通过,那开心劲,绝不亚于小学生考试得满分。在经历了一番刚开车的磕磕碰碰、全神贯注、紧张兮兮之后,一切变得从容了。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开车兜风、外出游玩绝对是爽心悦目的。一路上,那些戴着头盔、墨镜的开车人,还是蛮引人注目的。

到了刮风下雨,或是寒风凛冽天气,开摩托车的短处来了。驾车前,尽管雨衣、雨裤全副武装,可雨水还是无孔不入,尤其是那些戴眼镜者,望出去一头雾水,开车时油门声变轻了,一切显得谨小慎微起来。至于寒冬腊月,开车前尽管吃饱喝足,身上暖暖的,雄赳赳,气昂昂,可开不多久,身上热量瞬间消散,人在风中,冷得像飘零的一片树叶,感觉像是只穿单衣。到达目的地,脸冻得变紫变形,手指僵硬,并一个劲地跺脚,这样的冷,真是彻骨。

到了新世纪,风雨无阻的小轿车开入寻常百姓家。这在之前,人们是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一切都很真切地发生了。当然,人们买车级别还是逐渐跟进的。一开始,买微型车的较多,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是小“奥拓”,或是像青蛙似的“奇瑞QQ”。倘若是一辆中级车,多半是二手车,诸如“伏特加”一类的。尽管车小、车旧,可是载人一点不少,那时的交规还没那么严,一辆小奥拓要乘上八个人,人进车里,像乡下人往瓮里填咸菜,人从车里出来,一长串。

之后人们更多热衷于买紧凑型车,于是游山玩水更方便了,特别是这类车中的常青藤——桑塔纳,“哗”的一声开过,回头率很高。而“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话语,让人对它肃然起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车主又改换门庭,买中级车的多了,也有买了suv的,排量大,动力足,开在路上拉风得不得了。开车的人激情澎湃,美好的生活似乎这样一路向前。

想想近半个世纪前,老家一个乡镇仅有一辆车,还是一辆三轮车。每当车经过,小孩子都跑出家门,站在路边,拍手叫喊。如今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车子换了一辆又一辆,真是“一世人马几世活”。

回想人生路上,车轮碾过的年轮,不无感叹:儿时,车轮慢,年轮圈得也慢,然而生活的一切都镌刻在脑海;而渐渐,车轮快,年轮圈得也快,生活的一切也变得模糊起来,理不出一个头绪。想想年轻时,骑着自行车出门上班,一晃就要开着车子回家退休,人生也就在车轮上转了这么几圈。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