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走近细瞧上海这个社区医院,将立体诊疗体系延伸到家
分享至:
 (1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2-11-29 09:23
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走进大厅,一阵灵动舒缓的钢琴声流入耳中,环境明亮温馨,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社区医院。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内环内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市中心一幢8层独立建筑,面积8324平方米。

不久前,在上海市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考核中,打浦桥社卫拔得头筹。如何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医疗康复服务?除了硬件外,革新理念、培养人才与稳扎稳打,都不可或缺。

家门口的国家非遗

正在大厅“音乐岛”弹钢琴的志愿者阿姨名叫倪晓燕,今年已经68岁了。她的家就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经常来这里看病、开药。

“这边科室挺齐全的。平常有点小毛病,我都在这里解决。比如前段时候我腰坏了,就来看有名的魏氏伤科;头颈不舒服,还能照个颈动脉CT。”倪晓燕认为,社区医院比三甲医院看病方便快捷,能解决大部分慢性老年病。

作为一家社区医院,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沪上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建成医联体。“万事开头难”,最早接受“橄榄枝”的是瑞金医院康复科。中心主任金迎曾怀揣详细工作方案拜访瑞金医院康复科主任谢青,希望她帮助培养社区康复团队。从未与社区合作过的谢青心存顾虑,金迎满怀诚意,一次又一次上门拜访。最终,谢青被打动,不仅同意担任打浦桥社卫康复科特邀首席康复顾问,还邀请自己的恩师,世界著名康复专家希娜·贝维斯博士担任特邀导师。

而倪晓燕阿姨提到的魏氏伤科,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国年间已蜚声上海,位列沪上“伤科八大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魏氏伤科第21代传人魏指薪率学生进入瑞金医院。为了能与魏氏伤科合作,打浦桥社卫多次邀请魏氏伤科专家参访,并制定了详细合作方案。

“魏氏伤科考察了我们两年多,如今形成了深入合作。”中心党支部书记蔡黄婕介绍,今年9月,中心成为上海市首个国家非遗进社区项目,与瑞金医院魏氏伤科建立腰突症专病联盟,开设伤科门诊。“专家天团”终于下沉到社区,魏氏伤科第23、24代传人李飞跃、奚小冰主任来到打浦桥社卫,带教指导社区医生。魏氏伤科专家甚至下沉到卫生服务站,每周都会前往打浦桥中海服务站,开设专病门诊,慕名而来的病患络绎不绝。

作为“瑞金-卢湾”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之一,近期,中心还携手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开设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并与华山医院皮肤科签署专病医联体,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中心也为病人打造了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一楼免费提供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慢阻肺等慢病筛查,还有中医调制的茶饮香气氤氲。继续走上楼,病房区走廊墙上装饰着莫奈和黄永玉名画复制品,令人感到宁静、轻松。洗手间明净光洁,洗手台上的玻璃花瓶里鲜花盛开。中心将智慧信息系统、人文哲学理念融入病房建设,旨在为患者提供更舒心的就医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希望患者心情是放松、愉悦的,像回家一样。”蔡黄婕说。

中心一楼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 侍佳妮摄

专业康复结合中医

周一到周五,77岁的马老伯雷打不动,每天都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已经坚持了整整一年。去年他因脑梗住院,出院后失语、失禁、智力受损,丧失行动能力。马老伯回忆:“那时候困在床上不能动,有苦说不出。”

于是,马老伯的爱人余阿姨用轮椅推着他来到中心,希望帮助他康复。康复科与中医科联手,为马老伯量身定制方案,将康复训练和中医理疗相结合,并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调整康复项目。康复两三个月后,马老伯逐渐离开尿袋,能拄着拐杖慢慢走一段路。如今,马老伯思维清晰,生活大部分能自理。

余阿姨75岁了,她说:“我这一年过得很不容易。尤其前几个月,24小时伺候他吃喝拉撒。”马老伯也感慨丛生:“我生病,全家人总动员,我爱人、女儿真不容易。讲到这个我要擦眼泪。”说着,他从口袋里缓缓掏出一张纸巾,抹了抹眼角泪水。

马老伯曾目睹亲哥哥瘫痪在床十年,生活质量堪忧,家人身心俱疲。能恢复到今天的生活状态,他感到万分庆幸。今年国庆,马老伯的女儿带他去迪士尼游玩,他“高兴坏了”,盼望着进一步康复,有朝一日能去外地旅游。

“这个主任老好了。”见90后康复科主任冯媛媛走过来,余阿姨立即称赞。她见证了老伴像婴儿一样从零学起,在治疗师和中医的帮助下进步飞快。“哪怕庙小,只要有‘神仙’,这个庙就是活的。”

马老伯夫妇 侍佳妮摄

中心康复门诊三楼总面积近823平方米,分为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言语治疗区等,配备有国际先进康复设施设备。记者体验了一台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下肢康复机器人。仅仅从调试机器到用复杂的固定带将记者的双腿“五花大绑”,治疗师长张阳就花费了20多分钟,额头渗出涔涔汗水。可以想象,平时面对无法正常站立、自由控制肢体的病人,康复师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

仅仅体验15分钟,仪器的紧紧束缚、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的枯燥,已令记者深感不适,遑论虚弱的术后患者,可见康复治疗十分考验患者本人的毅力。中心社工李晓奕的手机里有几十个微信群,每个康复患者一人一群,方便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欣慰,更有动力坚持康复。

多点开花下沉社区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多个卫生服务站,其中位于南塘浜路93弄小区内的中海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刚建成2022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记者来到小区内一幢居民楼的一楼,只见200多平米的长方形地块隔成4间,精心设计的风格融合古典与现代。庭院里水声潺潺,水雾缭绕,音乐流淌,颇有小桥流水的意境。“有些病人看完病之后,搬个小凳子在我们院子里晒太阳。心情愉快,也有助于疾病恢复。” 中海社区卫生服务站团队长王杰说。

中海服务站现有一位副主任医师,三位主治医师,提供中医和西医门诊和配送药服务,开展针灸、拔罐、耳穴、艾灸、中药饮片、中药熏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真正下沉到居民区里,医生和患者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是老邻居的感觉。有时居民下楼倒个垃圾,也会顺路进来看看慢病、做做理疗。

中海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景一隅 侍佳妮摄

打浦桥街道发展相对成熟,写字楼和社区密布,辖区内坐落着集商业、办公、住宅于一体的日月光中心广场。据悉,日月光中心写字楼内入驻30多家企业,员工有七八千人。每周三中午,在日月光写字楼大堂,星巴克咖啡让出一片运营区域,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泰服务站的医护们走进日月光中心,为白领带来西医全科、中医全科、康复治疗、药事咨询、颈动脉斑块初筛等服务,吸引不少白领和周边居民。

在日月光广场工作的白领陈先生在这里量过血压,配过药,体验过多种理疗服务,他认为这项服务很方便:“我们平常工作忙,来这里正好利用午休时间,不用特意跑医院。每次做完理疗感觉肩颈舒服多了,配药也很及时,第二天就能送到前台。”

“这是我们与日月光党建服务中心共建的项目。”蔡黄婕介绍,日月光广场还拨出21楼600平方米的空间,未来将与中心共建职业病康复中心。除嵌入式服务外,中心利用“打浦慧医疗”公众号线上预约、随访评估、科普宣教、服药打卡等功能,开设在线问诊服务,每日家庭医生轮番坐镇答疑解惑。

背着仪器走进家门

“我现在蛮开心,天天下楼转转,儿孙常来看我。”生于1932年,90岁的宋阿婆依然声音清晰、耳力灵敏。2020年7月,宋阿婆因摔伤导致髋骨骨折,这对高龄老人来说致残、致死风险极高。

不过当记者跟随康复师陈惠如探望宋阿婆时,她精神矍铄,自己拄着拐杖走出来迎接,很自然地将一行人让进卧室。卧室里陈设整洁,气味清新,两口古朴精致的樟木箱引人注目,那是阿婆的嫁妆,陪伴她走过半个多世纪。

阿婆伤愈后,陈惠如背着康复仪器上门,将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相结合,搀扶她主动活动,训练她慢慢从家中走到室外,从楼上走到楼下。一开始是一周三次,后来逐渐降低到两次、一次,陈惠如坚持陪同阿婆康复半年,直到宋阿婆恢复行动能力。

恢复健康后,宋阿婆常常自行到小区里的卫生服务站配药,慢病管理良好。“开心”,这是宋阿婆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躺床上难过啊,上厕所都没办法。现在我想去就去。”宋阿婆的小女儿指着陈惠如说:“她就像我母亲的孙女。现在我母亲生活老有质量了。”

宋阿婆如今行动自如 侍佳妮摄

经过多年努力,中心构建起“三级-二级-中心-居家(站点)”四级康复网络,由站点康复治疗师上门进行康复治疗,打通从社区到居家康复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荣列第四届“上海市十大医改举措”之一。

广师求益培养人才

谈及在本次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考核中“考第一”的秘诀,受访对象一致认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8月开始改扩建,2020年10月重新全面开诊。这一年多里只能开设简易门诊,中心利用这个时间窗口,送不少医护人员去三级医院进修。中心主任金迎解释:“不要担心投入时间、花点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来收益是成百上千倍的。”

比如社区医院普遍重视的中医科,打浦桥社卫不仅积极引进三级医院名医,更着重培养家门口的“小名中医”,选拔和输送优秀中医人才跟师学艺。其中中医科科长、顾氏外科第六代传人徐佳跟师龙华医院肾内科钟逸斐主任医师;中医科副科长冷华卿跟师龙华医院陆氏针灸工作室传承导师陆李还;中医医师闻慧跟师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陈志伟主任医师;中医医师吴田慧、王杰先后至魏氏伤科脱产进修整整一年,师从李飞跃教授。

为了从根本上留住人才,打浦桥社卫对外出进修深造人员在绩效分配上有所倾斜,从体制机制层面激发医生广师求益、力学不倦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打浦桥社卫也积极推动优秀人才站上更高平台,例如张丽慧医师经选拔、培养和考核,脱颖而出,最终入选上海市区域中医医联体第二批基层骨干双聘人员,将至曙光医院内分泌科开始专科门诊。

注重培养人才,才能真正服务社区,留住患者,甚至吸引患者远道而来。中医科科长徐佳擅长治疗皮肤病,一些患者会专程来找她。记者遇到一位黄姓大学生从奉贤花费两小时来看病,他听过徐佳在杨浦区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后,认为徐佳很专业,于是前来治疗顽固痤疮。徐佳告诉他,痤疮是体质不佳的外在表现,给他开了口服中药,综合改善全身状况。“吃了徐医生的药,回家时我妈妈很惊讶地说,你皮肤好多了。”黄同学说,一个疗程之后,他的皮肤状态趋于稳定,只需要偶尔来复诊,也已推荐有类似问题的同学来找徐医生。

此外,依托大学-医院-社区联动的形式,打浦桥社卫打造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发展。康复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瑞金医院康复专科医联体,开展为期1-2月的治疗师短期交流培训,培养慢性疼痛、肩关节疼痛、言语治疗、等专科特长康复治疗师。护理中心由一名副主任护师带队,积极参与市护理学会、市护理质控中心等相关业务培训。

中心还积极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科普,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50强中,打浦桥社卫名列第一。

以人才为基础,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综合能力,打浦桥社卫筑巢引凤,吸引三甲医院合作,提升社区医院治疗能力。未来,中心将继续聚焦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盼,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努力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的样板间。

栏目主编:顾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