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数字媒介如何推进城市转型?海内外传播学者复旦论道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观 2022-11-20 12:21
摘要: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年。

 “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2)”于11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举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主持开幕式。

基于本土经验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近年来聚焦“数字城市传播”研究。本次会议回应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精神,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等重大议题,探讨二维码、算法、大数据、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媒介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本土化经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创新,以创建中国特色媒介学为基点,建构传播学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

在当下的数字生活中,“媒介”究竟意味着什么?19日上午,论坛举行了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教授与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主讲,全国各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新闻传播学者共同参与的“城市世:媒介再思”圆桌对话。孙玮教授与黄旦教授先后以《城市世:媒介再思》和《媒介再思——关于“媒介”的一点辨析》为题,分别从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媒介经验与学理化的媒介理论批判出发,对当下的媒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厘清与反思,并对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理解媒介、推进媒介研究创新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孙玮教授提出,在当前中国高速发展、相互交织的数字化与城市化浪潮中,媒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愈发凸显,当下世界发展已经逐步走向了以城市作为综合万物之沟通系统的“城市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构成的软件代码系统已经成为当下城市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与数字系统相互交织、紧密结合。

黄旦教授辨析了“万物皆媒”、“媒介物质性”、“媒介本体论”、“媒介性”等当下媒介研究中的热门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居于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性视角,学者应当以“媒介”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当下数字社会的各种现象。

此后,现场八位嘉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脉络,就如何理解“媒介”这一关键概念,如何定位“媒介”在当下新闻传播学实践与研究的意义,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学科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16年扎根“城市传播”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全国性学术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年。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扎根“城市传播”这一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协作研究,汇聚全国力量,促进国际交流。联合长三角高校、媒体,共同发起建立“长三角数字城市研究合作体”;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教育部海外重点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一国两制”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城市传播”为锚点汇聚国外研究者,搭建论坛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中心与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合作推动建立“可沟通城市亚洲联盟”,此次论坛的主旨演讲所邀请的城市传播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Yong-Chan Kim教授,即来自联盟的共同发起单位韩国延世大学。


建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

这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新一轮教育部评比中获评优秀后,首次组织的由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业界的同道们共同参与的国际学术活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在2017、2021两轮教育部评比中连续获评优秀的基地,体现了在中国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中起到的学术引领作用。

此次论坛与“十四五”科研规划形成呼应,围绕媒介历史研究、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学方法研究、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展开。论坛以“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为主题,立足数字时代的中国城市传播实践,为建构传播学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刘璐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