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公务员论坛 > 文章详情
【考官眼中的公务员考试③】注重“口才”的面试环节,会不会选上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人?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7-05-18 06:01
摘要:我曾见到一些年轻的公务员,入职后第一时间不是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工作的程序、内容、要求,而是在表面形式上花功夫:表面一见领导就一个九十度鞠躬,舌绽莲花夸夸其谈;私下则狂言多少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职位高度;手上不是业务书籍,而是如何利用“关系”达到目的的“教科书”。

关于公务员面试,各省区市的操作不同,有的省是几天后公布面试成绩,而在我们省,公务员面试的成绩是当场公布的。

 

一位考生坚信他在参加面试的时候遇到了“黑幕”:面试结束,虽然面试成绩也算排名前列,但还是以微弱差距被刷了下来。

 

他提到公布面试成绩的细节:去掉一个最高分82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3分,最后得分78.9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竟然相差近10分!他愤愤不平地说,考官们对一个考生的感觉有这么大的差距吗?一个考官打的分接近了本次面试的最高分,而一个考官打的分数却低了太多,“要说我没有被算计,你相信吗?”

 

其实只要了解考官打分机制的人,大概都会给这位考生一个肯定的答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每位考官整场面试打分尺度一致

 

这位考生将考官打分的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作为判断自己遇到黑幕的证据,是因为不了解面试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在笔试中,《行测》是客观题,标准化答案让打分非常容易,计算机直接算出即可;《申论》是主观题,但仍然有着明确的答题要点,答到了点就有分,有理有据、有分析有观点有措施分数就高,答不到点上就没分。因此,笔试无论是谁来改卷,都是对照标准答案打分。

 

面试则完全不同。在大多数省份的公务员考试面试中,面试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多地是依靠考官的个人认知、个人感觉,按照相应结构对应给出分数。每位考官对考生的整体平均期待值不同,他的尺度就会不同;尺度不同,分数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在面试中,对同一考生有十来分的分差是相当常见的。比如有的考官将70分作为基本分,根据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上下浮动;有的考官可能以75分或者80分作为基本分。如果再加上个体的判断、认识差异,分差很容易超过10分。

 

当然,有的主考官会在打分前提出建议,建议每一位考官的平均期待值在一个分值幅度,这时候,考生的面试成绩的分差就会小很多。但是,无论是事先确定还是不确定平均值(尺度),最终考生的得分不会有什么影响。

 

其关键在于:每一位考官都是独立打分,要求考官个人的尺度从第一个考生到最后一个考生保持一致。尺度严的考官,他的分数一直不会很高;尺度宽的考官,他也不能因为其他考官的分数而影响自己的尺度。

 

因此,如果将每位考官一天下来对所有考生的打分进行比较,同时与考生的最终成绩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每一位考官所打分数的曲线和考生最终成绩的曲线是基本一致的。独立打分,保持尺度,这是考官打分的基本原则。

 

考官的打分表和平衡表都要签名后封存,相关部门会进行抽查,如果遇到合理投诉则肯定会查。如果一个考官的尺度显示出“畸高”“畸低”,那么这位考官的麻烦就来了。我的习惯是哪怕再忙,我的评分表都要对考生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特别是给出较高和较低分数的考生,在备注中简单给出理由。

 

不同打分尺度、不同经历背景、不同行业的考官,以自己的尺度对考生保持独立判断,然后对考官的判断(打分)进行综合,得出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可以说,这样的成绩不是评价考生个人好不好,而是给参加面试的考生一个综合排序,分数只是排序的细化而已。从面试技术角度来说,是科学合理的。分数高,说明你在这批考生中处于前列,分数低则相反。

“培训体”让考官很难评判考生优劣

 

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来说,我不太喜欢公务员考试普通管理岗位有面试环节,因为普通公务岗位并不需要能说会道,而面试最大的功能就是考察考生“口才”,能说会道的肯定占优势。因此,最后能脱颖而出的,不排除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当然,能够通过笔试脱颖而出的人,并不会太差。

 

另一方面,年轻人可塑性都很强,哪怕是原本不太会表达的人,只要在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都会有很大改观,在现实中这种例子很多。因此,在15分钟时间里就评判一个人的成长潜力是不科学的,甚至有些不太负责任。而在面试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培训体”,也真让考官很难评判出谁好谁差。

 

就我们省而言,现在的面试权重也在逐步降低,基本上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决策机构也在不断反思,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而面试的设置,是决策机构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权衡的结果。

 

我曾见到一些年轻的公务员,入职后第一时间不是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工作的程序、内容、要求,而是在表面形式上花功夫:表面一见领导就一个九十度鞠躬,舌绽莲花夸夸其谈;私下则狂言多少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职位高度;手上不是业务书籍,而是如何利用“关系”达到目的的“教科书”……他们以为这些是混“官场”的不二法宝,同时将自己的升迁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唯一或唯二(发财)目的。这就是被社会错误观念严重误导后的“入错行”典型。

 

这样的年轻人还不在少数。最终结果无外乎三种:一种是被碰得鼻青脸肿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认真改正后成为合格的公务员;一种是精神消沉,成为只会按指令行事的公务机器人;一种是发现公务员职业与自己的目标相距甚远,从而主动辞职。

 

我想,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是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务员考试的相关学习培训,过于注重所谓知识的掌握,以及过于注重应试的技术,而忽略了公务员职业本身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本身。

 

这也就是我想写这三篇文章的原因。

 

(本文编辑:洪俊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