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倘若不吃月饼,这个节就自动在日历上删除?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西坡 2022-09-10 08:17
摘要:时值中秋,咱们是否也该有点仪式感,摆一摆“水陆排场”?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倘若不吃月饼,这个节就自动在日历上删除?妄想!

月饼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菜吃,所以中秋节那天,恪守老法的人肯定会有制度上的安排,肯定会有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的套路呈现。

中国人在中秋节餐桌上吃什么,不能由一地一时的人说了算。不过,其中的“最大公约数”多少还会有,比如鸭子、菱角、藕节、芋艿、毛豆、栗子和桂花酒及各色瓜果。要说这些食材与中秋节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恕我孤陋寡闻,也查不到有什么文献可以征引。但要说彼此之间一点也不着边际,恐怕武断了。

本文标题里的“水陆排场”,看上去仿佛 “水陆道场”的误写,其实根本不是。“水陆道场”是超度亡灵的,比如端午节吃粽子的本意在于伍子胥、屈大夫;中秋节虽然“嫦娥真可想,伐木有吴刚 ”(明代无名氏《金雀记·玩灯》),毕竟两人的生卒年只有天晓得,归宿杳不可得,要操作法事,无从谈起。所以,两相比较,“水陆排场”应是一个比“水陆道场”更哄人开心且烟火气十足的全民参与的节目。

“水陆”, 水上与陆地的简称,《隋书·南蛮传论》:“水陆可居,咸为郡县。”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排场”,铺张的场面、体面等意思。“水陆”倘若特指水生与陆产的食材,那么“水陆排场”可理解为把食物进行丰富、多样陈列,贴近“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晋书·石崇传》)、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白居易《轻肥》)中的意思,转换成现今时髦的描述,便是“形成山珍海错的宏大矩阵”。

这样的“宏大矩阵”确实称得上水陆所凑、六合交会,可惜要标签“珍贵”两字,不够资格。也正因是欠“珍”之馐,才能辐射广大民众,于是,不论贵贱,无欺老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


本报资料图

按中秋“水陆排场”之说,我以为:水路,以鸭子、菱角、莲藕为代表;陆路,以芋艿、毛豆、栗子为代表。

“水陆排场”,毫无疑问占了中秋节的C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秋季,人的身体最容易出现秋燥现象,解决的办法当然首选补水。那些具有一定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功效的亲水食材,是时候“沙场秋点兵”咧。

秋季食疗,首选鸭子。特别重要的是,秋鸭多食少动,积肥攒腴,预备过冬,以致肉质比夏日紧致而鲜嫩,臻于赏味之上佳状态。与之相比,其他走地凫水禽畜,均可卑之无甚高明也。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在其名著《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类·鸭》中指出:“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止嗽息惊,消螺蛳积。雄而肥大极老者良。”

没错,嚄唶宿将,白袍少帅;各擅胜场,独领风骚。绍兴麻鸭中有一品种,坊间俗称“秋鸪头”——究竟如何写法才算精确,无从问询,大概源于中秋上市,年纪不大,且体形与小巧玲珑的鹧鸪相仿。当地人以“野鸭”视之。砂锅侍候,文火慢笃,不消多时,香气四溢;筷头一挑,皮肉分离不算,连骨肉也就此别过了;极嫩,极鲜,极滑,极补,堪称秋鸭翘楚。

水生,又合中秋时令,令人难免不惦记列于“水中仙”之一的菱和藕。

从前民谚有云:“鲜菱宿藕。”中秋节前后,鲜菱大量应市,清人沈朝初《忆江南》云:“江南好,湖面半菱窠。绿蒂戈窑长荡美,中秋沙角虎丘多,滋味赛频婆。”沙角,鲜菱也,可见其品格之高。菱角被安排在中秋餐桌的理由,清人汪昂《本草备要》已昭然若揭:“泻,解暑,止渴。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汪昂引《武陵记》中的句子“菱花随月而转,犹葵花之向日”——八月十五月儿明,吃菱角当然具有呼应中秋皓魄的巧思了。


水乡采藕  新华社图

而此时,藕节也已成熟,吃口和营养达到相当的高度。明代医学家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说得明白: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不仅如此,思念和团圆乃是中秋不易的文化主题,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由来,非常明确地挑明“兼怀子由”的用意。藕节暗含“藕断丝连”的意象,当与节日赋予的美好愿景互为表里。

鸭子、菱角、藕节可谓 “中秋水三仙”,那么,“中秋陆三仙”是什么呢?从前每到立秋,馋人便嚷着“贴秋膘”。噫吁嚱!时代不同了,气候变化,立秋之后,燠热频仍,今岁尤甚。按二十四节气排列,立秋之后还有个处暑呢,怎么吃得进肥、贴得了膘?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此时距离中秋还有半个多月,要“贴”,挨到中秋不迟啊。

在中国文化的台历里,中秋节是个很文化、很雅致又很家常的节日,岂容胡吃海喝。我们看《红楼梦》里的人,中秋节饮食相当节制,除了吃蟹以摄取高蛋白质外,基本不见荤腥。但奇了怪了,平时销售量疲疲沓沓的芋艿,竟然在中秋节出现了涨停态势。作为块茎类蔬菜,芋艿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都不太突出,而在中秋节的餐桌上它居然成为最必不可少的存在。这里面蕴藏着什么文化密码?

很多人想到的是,圆头圆脑的芋艿暗示了团圆之象。此种联想未免过于浅陋。有个流传不太广的传说作出了解释:西汉末年,刘秀的军队有一次被王莽重兵围困在山上,粮草用尽,坐等覆灭。王莽的军队发起火攻,满山燃起熊熊大火。突然,天空下起大雨,山火废熄。雨过天晴,泥土中散发出阵阵香味,吸引刘秀的士兵拨开草灰察看,原来竟是烧熟的芋头。吃饱了的士兵斗志昂扬,杀下山去,赢得胜利。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当了皇帝的刘秀为了纪念这场胜利,下令每逢中秋全军都要大吃芋头……

毛豆在中秋餐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光是它的蛋白质含量与鸡蛋相媲美、含钙量高于牛奶、膳食纤维排名第一,比那些漂亮数据更能抚慰人心的是“多子”的暗示;又有称毛豆荚谐 “佳”“吉”之音……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旧时农业生产力低下,过了中秋,毛豆差不多该谢幕了。显然,中秋节吃毛豆,带有农耕文明 “挤末班车” 当仁不让的意味。

上海或周边地区热衷于把芋艿和毛豆共寓一碗。此中玄机,令人费解。公输于兰女史曾有一说:“芋头是沧桑而圆通,小小的毛豆包裹在两头尖的青色豆荚里,一副不谙世故、舍我其谁的表情,倒像是两代人的聚会。”这是我看到的最温情而扎实的解释。


杨眉 摄

要与“水三仙”对应,“地三仙”排好队形,尚需一味——非栗子莫属。跟毛豆相反,中秋的栗子算是早熟品种,时鲜货,吃它的象征意义无疑令人极易产生共情——利子。真是好意头!

不时不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衣钵。时值中秋,咱们是否也该有点仪式感,摆一摆“水陆排场”?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申城秋景,蒋迪雯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