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回家,扒龙舟》:在遥远的故乡,打开的依然是乡愁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瑜 2022-09-02 15:07
摘要:两千多年了,每年端午,必扒龙舟。

有幸观看了著名女导演米子花费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纪实电影《回家,扒龙舟》辰溪首演。这是米子克服疫情影响,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回家,扒龙舟》,初见电影名字,已倍感亲切。作为湘西人,龙舟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扒龙舟,则源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国家危亡之际,屈原不顾一切由黔中郡过辰阳、溆浦逆流而上,准备投奔郢都救亡图存,当行至汨罗,得知郢都沦陷,楚国灭亡,便向江中纵身一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亦如他在《国殇》诗中那般悲壮。


两千多年了,每年端午,必扒龙舟。时至今日,扒龙舟已然成为湘西乃至沿海各省、东南亚华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回家,扒龙舟》,开篇以米承华、米成全、熊卫海等人接到家乡打来电话,得知球岔村要扒龙船,这些身在外地打工的游子,纷纷准备回到家乡辰溪自家的村落里,出资出力参赛。离开国际大都市上海,男主人公米承华回到辰溪球岔村,深远厚重的生活大幕拉开。从回家到开始组织龙舟队、村民集资添制新龙舟,再到展开祭祀活动、举行下水仪式,参与训练,最后参加比赛,全过程一一细腻呈现。比赛过后,是主人公再次背井离乡,他们—年复一年,在新生活展开的城市与离不开的故乡之间,往返着,拉锯着,纠缠着。

其间,那些看似平凡而又琐碎的筹备工作,那些和亲人间久别重逢的瞬间,无不彰显辰溪球岔人那份浓浓的家乡情怀。平凡人生的坚韧与酸楚,看来感同身受,也让人慨叹感动。扒龙舟,寄寓着辰溪球岔人对美好的朴实祝福与希冀。影片让人性的光芒、生命的苦乐、社会生活的深邃、时代的变迁,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都熔铸于片中一群小人物的返乡,于不散的乡愁之中,打开家乡人彼此间最真诚的情感联络,也打开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艺术长轴。来自家乡的蕴藉情感渗透其中,使全片大俗大雅,感人心腑。

球岔村的那些后人,生活在上海、珠海、深圳等大城市。他们当初从湘西大山沟外出闯荡江湖,历经努力与艰辛,其中不乏取得成功者,有的还成为“城市达人”。他们身上有父辈的因陈因子,与外面的世界依然不时有所参差、有所龃龉;外部世间纷纷事,一桩一桩应对过来,也开悟着他们,既要做视野开阔,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城市人,也决不数典忘祖,不忘自己新一代辰溪球岔人身份。这些内与外的纠结与消长,伴随着主人公们的成长,恰合了剧中唱的:“一只花船请祖神,依古传流到如今。奉请伏波大王,杨四将军,各家姑婆,正家弟子满堂出征,尽家弟子一齐相请,请上花船,旗开得胜。保佑扒船弟子,人人来得千金,个个去得平安。”


如果不是深爱着家乡,又怎么会年年回村扒龙舟!影片极善于表现辰溪地方历史特色,尤工于表现食色之美,多次出现的辰溪饮食风俗——血鸭、酿制米酒、竹筒酒、野菜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美味。取景擅长用清新脱俗的画面,让一幅幅自然美景扑面而来——那些春暖花开、那些山林田畴、那些河边嬉戏、那些山野孩子的生命律动勃发、那些老人与儿女的天伦之乐,都给观众留下深刻而温暖的印记。祭祀、傩戏、地方号子,在球岔村,几乎人人都会。多少走出去的村人,依然忘不了在家乡极为自然、朴实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年少岁月。

导演米子,原就是球岔村出生的女儿。她父母都是地道老实的乡下农民,米子考校去了上海,后来做了导演,多年磨砺后,她在国内国际艺术领域收获了诸多荣誉,两次站上奥斯卡领奖台。但无论身在何处,对于家乡变迁她总是丝丝关情。于是,有了满溢游子之心的《回家,扒龙舟》。


影片最后,那些从四面八方回村扒龙舟的球岔后人,不得不告别父母,再次踏上打工之路,这是乡愁与命运的抗争,他们带着发自内心的对家乡的淳朴之恋,以“离开”暂别,精彩的大时代浪花里,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会,已然挟裹左右了人物的命运。导演几乎是秉笔直书,一律采用纪实手法打开真实场景与真实人物。故乡孕育了米子们的乡愁;而更远的上海,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他乡与新的故乡。电影《回家,扒龙舟》为我们保留住了那些远去的时代的鲜活的背影,保留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肖雅文
图片来源:电影官方海报及截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