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由年轻人主导的“新媒体融合舞剧”《穹顶》,试图探讨那“危言耸听”的疑虑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明 2022-08-29 13:12
摘要:那些电子影像凝聚着现代人的心灵与情绪——

多媒体在舞台上的应用并不是新事物,但是与舞蹈,尤其是现代舞这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目前还比较少见——特别是多媒体作为同等分量的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背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8月19日我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观看了被称作“新媒体融合舞剧”的《穹顶》。该剧以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为背景,通过《创·世》《启·示》《源·流》《宫·城》《问·境》《溯·望》六个篇章,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何去何从的问题。《穹顶》的创作团队很年轻,作品具有较强的实验性与探索性,其成功与失败之处触动我动笔。

《穹顶》的实验品格在第一、第五和第六篇章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第一章《创·世》用电视节目结束后荧屏上的噪点与噪音表现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与异化,但噪音音量的不知节制与重复时间之久,对观众的神经形成挑战。我是在演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对这段噪音的意图有所感悟的:它代表着电子媒介只会按照安排好的程序,对我们展现它所想要展现的,而我们的回应与表达在它面前得不到任何回响。这当然只是一种一时悲观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不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回应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话,等待我们的或许就会是一个全是噪音的电子世界。

第五章《问·境》在舞台语言上颇具实验性,通过将舞台分割成几个场域,表现现代人在科技发展与人类自身命运之间的彷徨与困惑。位于舞台左侧前端的是一个在透明圆柱体内的人,他不停扭曲着自己的身体,却既没有声音,也没有真正具有交流与表达意图的动作;圆柱体外,偶尔有人好奇地看他一眼,大多数的时间他都无人问津——对我来说,这代表着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彼此的疏离。

锦上添花的是,舞台背景上开始以字幕输入的形式出现库布里克名作《2001太空漫游》中机器人哈尔与戴夫的对话:“我很遗憾,戴夫,我恐怕我不能那么做;……这次的任务是……”当哈尔的这段话先是以字幕的形式在舞台上循环播放、后来伴随着毫无起伏变化的电子发音时——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最终将去往何方?这并非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疑虑。

第六章和第一章相似,多媒体影像的信息非常强烈:太阳如同即将流淌的蛋黄,也仿佛是即将爆发的火球,最终,它变成《瞬息全宇宙》中的“黑色唐纳圈”,将一切吞没,舞台上的一切戛然而止。这是人类永恒的担心与梦魇,也似乎符合《穹顶》的主题;然而,如果将亿万年后天体演变的危机与人类当下的危机相比的话,我觉得后者更值得关注与付出努力。

这部作品体现了青年创作者对现代社会、文明起源、个体孤独、社会互动与科技发展等议题的关注与思考,但如何将这些思考以一种统一而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进一步打磨。譬如,该剧在章节之间没有任何灯光或音乐衔接,从一幕转到另一幕时的巨大空白与生硬转场,有损观众观剧时的沉浸感,也使得整部作品气息断裂。舞者在前四章中的表现近乎技巧性,缺乏对历史与先民生活的想象和投入,编导对此也未做出相应努力。表现现代生活的后两章显示出主创者与舞者的活力与共鸣,这是作品的亮眼之处,但无疑也体现出整体创作的失衡与尚需打磨。

在演后谈中,主创团队谈及如何在多媒体与舞蹈之间保持平衡,这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时时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就目前来看,这个难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虽然两者已经在舞台上表现出各自的活力与创造力。在舞蹈与多媒体之间取得平衡,也许就像在人文与科技之间取得平衡一样,需要多问问自己,创作与发展的本质与目的究竟是什么。

《穹顶》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青年孵化平台的委约作品,看到这样年轻、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出现在上海舞台上,令我再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创新性与引领性。那些在舞台上奔跑跳跃的舞者,那些凝聚着现代人心灵与情绪的电子影像,日益成为现代人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值得赞赏与关注。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城市文化热点研究工作室负责人)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本文图片来自舞剧官方宣传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