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续经历的高温,已经破了多项历史纪录。极端天气正对城市运行带来多方位挑战。
上周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电力企业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实地检查高温期间电力运行保障情况,并看望慰问一线干部职工。
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历来是超大城市需要应对的重大考验。李强在调研中叮嘱相关方面,要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以更大力度落实落细高温期间电力供应保障各项措施,“全力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确保超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对电力企业而言,“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保生产、保功能、保重点供电”是被反复强调、必须明确落实的责任。市领导专门叮嘱,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准备,全面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处突能力,更好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与此同时,这场调研,亦点出上海在相关领域迭代升级的期许。李强表示,要着眼长远、优化布局,全力推进电网建设,全面提升发电能力,“积极谋划做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大文章,提高本地电源托底保障水平”。
他表示,应对潜在的中长期能源考验,上海“要在开源节流上下更大功夫”,包括立足现有资源能力积极挖潜,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节能技术节能产业,大力倡导全社会节约用电,鼓励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换言之,应对极端考验,亦可以被视作思考、谋划并推动相关领域迭代升级的一个契机。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的初衷,正是体现这种底线与目标并重、统筹当下与长远的思路。
上周的高温天里,市委书记还有一次“大走访、大排查”。8月10日,李强前往浦东、闵行两区,走访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在建项目等,详细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展,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此前,生物医药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被明确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致力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这是近五年上海最重要的产业布局思路,目前均已有了具体推进实施的“上海方案”,相关102项任务都已落地。
三大产业中,生物医药在上海具有相当的历史积淀,也有深耕多年、具备明显优势的环节。但近年来,多个省市在该领域重兵投入,一些地方异军突起。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需实现倍增目标,提升至1.2万亿元。无论是纵向考量自身能级跃升,还是横向考量各省市间合作竞争态势,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都不会轻松。
去年10月,上海曾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周,强调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上海高地”——一个集“创新策源高地、高端制造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政策配套高地”于一体的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创新高地,就宣示了在这一领域进一步突破攻坚、谋求升级的强烈意愿,亦给出了相应的路线图。
对上海而言,打造这样的高地,需要尽力破除各种堵点,尤其是在技术转化、产业落地和人才集聚等方面多做文章。而在很长时间里,较之前端强大的研发实力,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等环节,尚存在不少堵点和短板。
此前,李强在多个场合谈及生物医药时,曾一再强调,要在上述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更大程度增强整个产业的落地转化水平,提升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此番调研的重点话题,亦聚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研发成果在沪转化、支持创新药物发展等方面。李强重申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倍增的目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前瞻谋划、优化制度供给、营造创新生态,大力推动特色园区和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并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引领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他亦强调,上海将持续放大政策撬动效应、乘数效应,支持有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体系中拿订单、扩产能、增份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实现这一愿景,无疑需要政府、市场两方相互支持、配合,共同练就更强的“内功”,并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开放合作,从而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形成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
从制度供给方来说,各级政府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为市场主体正常运转提供可靠保障、创造良好环境,通过一项项具体举措最大程度扫清障碍、打通堵点、保护创新,既是长期任务,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产业升级,背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制度升级、环境升级、服务升级。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仍然繁重、充满“两难”甚至“多难”考验的当下,这些方面的升级更具挑战,更需要决心、智慧与担当。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