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香港文艺电影的“黄金时代”,给上海影人哪些启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2-08-06 12:28
摘要:“梧桐影话”带你走进香港文艺电影的“黄金时代”。

日前,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FILM电影时光书店联合主办的“梧桐影话”电影沙龙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惟杰和电影学者王培雷带观众走进香港文艺电影的“黄金时代”,回顾40年来一系列经典作品,也揭示这些香港电影给上海影人带来的思考。

文艺片领跑华语电影

从关锦鹏的细腻表现《阮玲玉》《胭脂扣》,到许鞍华的底层写实《半生缘》《得闲炒饭》;从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到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香港电影中的文艺片总是领跑在华语电影的前列。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生活百态,香港文艺片一直以来都是最容易表现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的。

汤惟杰还记得,陈可辛第一部在内地公映的电影就是《甜蜜蜜》,当时他在国泰电影院欣赏这部影片,一下子就入迷了。“香港黄金时代的电影有的是基于香港的故事,有的则未必,但在影片中都营造了独特的香港性。相比之前的创作,《甜蜜蜜》的题材、人物形象,比纯粹的香港故事更加能够打动我们。”

王培雷介绍,早期粤语片比较迎合底层市民胃口,题材多来自中外现当代名著,并进行本土化改编,把故事背景换成传统家庭,比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曹禺的作品非常受香港粤语片欢迎,光是《雷雨》就有好几个版本。1957年,中联影业公司拍摄的《雷雨》高度还原了曹禺笔下的时代特征,周冲一角还是由李小龙饰演的,而李小龙此前还拍过粤语片版的《孤星血泪》。“在传统粤语片消亡后,许冠文推动了带有明确的香港城市特色的新粤语片兴起。”王培雷说。

汤惟杰记得,上海作家王安忆在上世纪90年代时,曾给《萌芽》的电影电视文学增刊写过一年专栏,有篇文章就是分析许鞍华的《半生缘》。“她很佩服许鞍华的选角标准,她觉得家境相对清贫的小伙子,在人际交往中会显得更活络,更愿意和大家交际,相反,一个富家子粗看上去会有些木讷。许鞍华选择黎明饰演沈世钧,很接近富贵相里带一点木讷的感觉。”

在《甜蜜蜜》最后一场戏里,黎明和张曼玉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橱窗前,一起看着邓丽君去世的消息。一组正反打的镜头里,黎明的表情比较僵硬,张曼玉则很活络,也让人佩服选角的贴合。“黎明饰演的黎小军就是一个比较被动、保守的人,张曼玉饰演的李翘则是主动融入了香港社会。”

合拍片增进影人交流

香港和上海之间一直有电影人才的广泛流动,比如二战后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许多上海影人去香港建立电影公司、吸纳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很多滞留在香港的电影人回到上海。关锦鹏的《阮玲玉》就是向早期的电影人致敬。

今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由内地影人刘雅瑟获得,此前斯琴高娃、章子怡、巩俐、周迅等人都获得过这一奖项,不过,目前还未有内地男演员获得过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拍片兴起,越来越多内地电影人获得金像奖,奖项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合拍片概念和现在不同,当时要来内地拍电影,必须通过合作公司。”汤惟杰介绍,导演李翰祥来合作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时,给内地影人最大的震惊是,他们的剪辑速度比同期的内地电影快得多。“比如100分钟左右电影,看当时我们的完成台本,一般约600-700个镜头,他们起码翻一倍,这也是香港形成的剪辑模式。”

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导演、演员苏秀曾回忆,上译曾为电影《少林寺》配音,“我们四五天做完的工作,他们可能大半天就要全部拿下,香港人吃得起苦,工作强度非常高。”争分夺秒只为降低成本,这让当时内地电影人印象很深。

“香港文艺电影脉络也是华语电影的一个缩影。在一个到处讲钱的地方,文艺片的脉络却一直没有断过。当下许多国产主旋律电影都有香港电影人积极参与。大量香港类型片、文艺片的经验和积累,相信在未来会有一个新的爆发。”王培雷说。

“梧桐影话”电影沙龙邀请业界导演、学者、资深影评人和专业创作人员,针对某一部或多部影片,从镜头运用、叙事结构、艺术价值和商业运作等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导赏,畅谈电影艺术的前世今生,分享中外电影文化间的差异,带来身临其境的“听”影体验。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