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出发,一人一车,63岁尔冬强要绕中国边境线一周,为的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2-08-05 18:40
摘要:一直在路上

“我喜欢冒险。冒险,在我的基因里。”上海摄影家尔冬强说。

8月5日一早,宝山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一个简单的仪式之后,尔冬强驾着他的吉普车出发了。

一路向北、再往西、往南,尔冬强的计划是绕中国边境线一周。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尔冬强边疆史地田野工作系列·海防塞防”,采风和田野调查之旅从上海出发,最后回到上海。

“这个计划做了很久,早就想走。”尔冬强说,自己30多年前就曾走过这条路,当时的题目叫“边陲万里”。30多年后,再次走上相同的旅程,尔冬强感慨,有的课题会跟随人的一生,“我家有几百个塑料箱,每个箱子里就是一个题目”。

2000年,尔冬强开始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拍摄计划,他曾与夫人李琳一起,驾车56天、行程1.8万公里,从上海至德国汉堡,完成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穿越。“祖国整个边境线,与上海到汉堡的距离相比,还要多出几倍。这一次,估计要走上一年半载。”

“不管是海防也好、塞防也好,从古至今,中国的边防线留下了很多军事遗存,包括沿海地区各式各样的炮台。这些军事要塞从建设角度来说有价值,艺术性本身很高,也有技术含量。”尔冬强回忆,“我在走陆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从河西走廊一带到新疆,一路可以看到汉代的烽火台、长城……你很难想象,穿越那么长一段历史时空,它们依然矗立在那儿。”


丝绸之路上的驿站 尔冬强 摄


汉长城 尔冬强 摄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尔冬强的设想中,研究海防塞防,是要研究一个系统,牵涉到运输、农业等很多方面,比如,战时粮草如何从后方到前线;闲时如何屯兵屯田,驻守在边防的军队如何度过漫长岁月。从吴淞炮台湾出发,对这个课题来说别有意义,这里留下过民族英雄抵御外敌侵略的英雄事迹,“触摸先辈留下的遗存,真切感受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过去走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


宝山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要冒险,总要走最远的路?”尔冬强如此回答,“我是‘赶大营’的后代。”

尔冬强祖籍天津,杨柳青的尔氏家族,140多年前走上“赶大营”之路,跟随左宗棠的西征军进疆。随后,尔氏族人纷纷走向远方。这一条“大营路”,尔家一走就是几十年,从两个人走到了几百人。根据家谱记载和族中老人口述,当年尔家“赶大营”的人数,占尔氏总数的三分之一。“当时的后勤保障靠民间力量,自己出资、为部队送物资。他们骑马、甚至步行,穿越到新疆。对我来说,今天驾车走这样的路,和我的先辈完全难以相较。”


尔冬强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尔冬强而言,所有的出发,都是从阅读开始的。“30多年前走‘边陲万里’,可能只知道著名的景点,只看到美丽的风光。随着阅读深入,线索越来越多。年轻时追踪过的题目,会突然跳到脑子里。有些冷门的知识藏在不同门类的专业著作里,漫长的积累过程中,会有意外的收获。放在塑料箱里的题目,成熟了,就拿出来做。”

除了学术准备,“边防海防”采风之旅是否要做身体上的准备?尔冬强直言:“不需要。因为我一直在路上。”


尔冬强在路上

就在去年4月,从黎里到伊犁,历经22天,尔冬强重走了清代文学家洪亮吉发配之路。“边看他的日记边走,一路上他住过的地方,有的院子还完完整整地留存着。尽管破旧,但可以感知风骨还在。”

2014年,《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曾在中华艺术宫5米层6000多平方米的宽阔展厅里,展示近万件摄影作品、文献、器物,这是尔冬强15年重走丝绸之路的积累。未来如何呈现边疆史地田野工作系列的成果?尔冬强说,要视素材而定。“我自己很期待,这次的采风加上30年前的工作和30年之间在丝绸之路不停来来往往所见,可以再做一场在一两万平方米空间中的大型展览。”

“古代历史遗存,如果不把照片放大到8米、10米高,很难完全展示出那种震撼感。”尔冬强说。


红城 尔冬强 摄


嘉峪关城楼 尔冬强 摄


大陈岛 尔冬强 摄


蓬莱阁 尔冬强 摄


脱西克烽火台 尔冬强 摄


黑城 尔冬强 摄


克孜尔尕哈烽燧 尔冬强 摄


江南古长城 尔冬强 摄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尔冬强 摄

图片来源:除注明外宝山区文旅局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