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何以中国”首展,市民观展热情高涨,诺贝尔奖得主也来了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2-08-03 15:24
摘要:以物论史、以史增信。

8月3日一大早,市民吕先生一家四口来上海博物馆参观,在一楼“宅兹中国”展览里,忽然发现前方有些“异样”,小儿子好奇地骑在爸爸脖子上张望,“是不是馆长来了?”得知来者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吕先生有些不敢相信,“真的是莫言吗?”看到前方一人穿着蓝衬衫、黑夹克,墨镜夹在领口,口罩遮了大半张脸,但见那标志性的眉眼,他惊呼,“是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何亮相上海博物馆?原来,莫言也被这场聚集20家文博单位300余件展品的高品质展览吸引,“这个展览让我们对‘中原’有了更深的认识。”

由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7月29日起亮相上海博物馆,展览遴选文物217件/组共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有不少是这些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据悉,河南博物院将40%的固定陈列拿来展陈,如果不是上博,难以聚集这样的文物资源。

开展以来,市民观展热情高涨。据上博统计,按疫情防控要求观众人数限制为平时的50%,但馆内瞬时流量和正常开放时一样,说明观众停留的时间更长了,而且,76%的观众都是来看“宅兹中国”的。

市民吕先生趁暑期带孩子来参观博物馆,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尤为兴奋,每一件展品导览讲解都仔细聆听。前几天,他们刚去奉贤博物馆参观了“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孩子对先秦历史特别感兴趣,最近看了一些书,我们想带她来看看实物。她也很希望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展厅里遇到莫言让吕先生感到惊喜,“我和莫言是老乡,也爱看他的小说,没想到能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他”。

“是莫言吗?”发现莫言的身影,市民顾女士敏锐地掏出手机,迅速调成前置摄像,想要在展厅里自拍一张和莫言的“同框”照。“他小说改编的电影我都看过,在思南读书会上也看过他的留言,他是个敢讲真话的人。”拍完照,顾女士继续认真观展,“中国名字起源”的主题吸引了她的兴趣,而夏、商、周的古老历史和相关礼仪也是她以往的知识空白点,希望借由展览丰富自己的历史认知。顾女士发现,展厅里有不少专业观众,听他们交流也获益匪浅。“我听一位老先生讲了很多,比如一件弦纹甗里竟然有头颅骨,要凑近从上面俯视才能看到。”

莫言的到来并未引起观众太多注意,比如顾女士口中的“老先生”便一直在专注欣赏,并给周围人讲解这些青铜器上的复杂纹样和象征,如数家珍。记者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研究先秦史的历史学者叶文宪。“这些文物我都很熟悉,或者见过图片,或者见过实物,它们非常有价值,展览的选择、陈列都不错。”带着专业眼光来观展,他认为这些展品大多反映的是当时贵族统治者的生活,但需要看到,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中国不能以王朝来代表,应该以人民来代表。”

从展厅中走出,莫言被带着历史斑驳印迹的青铜文物深深触动,也带着学者的收获和感悟。他表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我在展览中看到王朝重大事件的记载,看到古代祭祀、战争、占卜和政治生活的表现,铭文虽短,但每一件发现都意义重大。能把这些青铜器集中来上海展览非常不易,它们让我大开眼界,相信上海观众也会大开眼界。”

十几年前,莫言就来上博参观过青铜器展览,此次展览中,几件和妇好相关的文物都让他印象深刻。“四川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令人震撼的青铜器文物。中华文明源头不只是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可能是大家认识最深刻的。我们过去爱讲中原大地,这个展览也让我们对‘中原’有了更深的认识。”莫言还表示,对作家而言,故乡有多重含义,参观学习、观摩走访,都是寻找和探访故乡的方式,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珍贵文物,“也可以成为我(文学中)的故乡”。

据悉,“宅兹中国”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以物论史、以史增信,除了市民游客,也吸引了各界学者的关注。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