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最古老青铜器、凶“萌”神兽,这场夏商周时期文物展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2-07-29 19:30
摘要:上海博物馆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

猫头鹰的眉毛高高竖起,身上装饰着细密的花纹,肚子里还镌刻主人名号;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成兽面纹,形成卵形牌饰,历经三千余年无一松动脱落;硕大的青铜鼎四角饰以舞动鼻子的象首,龟甲上细密地镌刻着甲骨文……7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临展厅里,“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

这一场由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展览遴选文物217件/组共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有不少是这些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

据介绍,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上,此次展览都是上海博物馆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也是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

展览持续至10月23日

步入展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三只青铜鼎,分别来自夏、商、周三个朝代。第一只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三足鼎立,足部细长,两侧各有一个提手,鼎身网格交叉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见。这尊网格纹鼎于1987年在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被判定为了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所出,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据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这只鼎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网格纹鼎

而旁边另一尊周身金色与黑色交错的鼎,带着有铺首鼻钮的拱顶式盖子,盖子与鼎合体成为扁圆球形,鼎上带有嘴,两侧有耸起的附耳,支撑的三足状如兽蹄。这一尊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遍布周身的花纹,三角云纹连绵拼镶,环绕在鼎口和盖沿处,鼎身则是规律分布的四瓣花纹,三足上同样装饰有花纹。这些花纹都采取了错金银工艺,这一工艺至今仍在使用,让人难以相信眼前这尊鼎竟是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的产物,于1979年在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纹样图案对称工整,装饰精巧华丽,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 马萧林说,从这些青铜器的变化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在农业发达基础上手工业快速发展,这些青铜器反映着深厚的礼乐制度和思想。

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

由此开始,展览以夏、商、周三代时间为线索布展,既有夺人眼球的大型青铜鼎,也有细节丰富的小型器物,身处其中,观众无不折服感叹古人的想像力和工艺水平。展览中一件猪首陶器盖,猪鼻、嘴、眼睛、耳朵乃至舌头、鼻孔和猪鬃等细节雕刻得细致入微,特别是把猪嘴置于盖顶部位,取仰首长啸之姿,又把猪鬃作为把手,艺术与实用融于一体,很难让人相信这竟然是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的器物。

猪首陶器盖

记者注意到,不少文物展陈时定制了展示架托高,用镜面展示底部、内部的细节。一件兽面纹建筑构件,布展人员采用旋转展台,让观众得以一窥全貌。这件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的文物正面呈正方形,俯看呈“凹”字形,两侧面正中各有一长方形孔,每个面的边缘内折成小平沿,正面饰单线阴刻兽面纹,两侧长方形孔周围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尽管只有19厘米,但在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时,附近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因此被推断是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构件。

兽面纹建筑构件

“这次展览很震撼,走在其中好像看了河南博物院的四层展厅。”马萧林笑说参观时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此次展览河南文博机构借调了大批文物到上海,希望借助上海这一平台,让更多海内外观众能欣赏到中原文物,了解中国早期如何形成和发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这一展览名,与一件青铜器有关,然而这件青铜器并不在此次展览之中。

据介绍,“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1963年出土于山西省宝鸡市贾村镇的何尊,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

据介绍,何尊腹底铭文共122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和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铭文里的“中国”一词与如今的概念不尽相同,其实是方位词,指的是中心,表示“国之中央”,联系历史指的恰是如今河南洛阳一带。在不少文博界人士看来,此次展览以“宅兹中国”命名,恰如其分。

“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我们选此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开篇,真诚期待与全国各地的同行加强交流,携手创作,谋十年之计,举协同之力,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该系列将持续多年,并与多省市合作。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两地联手、多单位合作的大展举办并不容易。在筹备展览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志刚两次带队前往河南,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则去了四次。“以前大家把筹备时间叫‘窗口期’,现在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窗口期’几乎只有‘门缝期’。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两地文博工作者硬是打开了一扇门。”

两件国宝级展品将成为上海博物馆首批数字藏品

大展开幕之际,上海博物馆自行研发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也宣布将于8月5日正式上线。这是迄今全国博物馆界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数字藏品平台及区块链技术体系。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介绍,上海博物馆推出的首批数字藏品包括“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中的两件国宝藏品商鞅方升和西周保卣。此外,驻守上海博物馆南大门二十余载的八尊神兽,也将以“上博META少年”形象陆续亮相。

“海上博物”首批数字藏品将于8月5日上午10时正式开启预约。“海上博物”将成为上海博物馆数字藏品馆,每一次发行数字藏品,均会有一件藏品进馆收藏。目前,“海上博物”已陆续与多个全球顶级IP进行签约,多方位构筑数字藏品与上博链的生态圈,同时关注传承非遗、保护自然、关爱特殊人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发行公益数字藏品。

李峰表示,“海上博物”将遵循合规限量、链上唯一、杜绝炒作等监管要求,在自行研发的上博链区块链技术体系下,既可以保障文物信息安全,也可以确保消费者拥有的数字藏品的资产安全。

栏目主编:施晨露
部分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