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又见乔治·莫兰迪,他的笔触中有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阿忠 2022-07-27 13:40
摘要:如今莫兰迪在上海的外滩眺望浦江两岸

20多年前,我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市政厅二楼的乔治·莫兰迪美术馆,见到了出生于此的莫兰迪的作品。第一次看原作,那些小小的、灰灰的、颜色和颜色之间相当接近的油画,触碰到了某根神经,让我的灵魂为之一震。那些作品挂在墙上,静静的散发着雅致、幽然的气息,仿佛有一阵轻轻的风送来丝丝凉意。

莫兰迪几乎一辈子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他像一名苦行僧,对生活无所要求,简单而有秩序,每天往返于画室与自己授课的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过着修士般的隐遁生活。他默默地在那些坛坛罐罐、城区郊外的绿荫、小路尽处的远山,践行自己的感知,放飞灵魂。他的画室不大,里面有一张简易的单人床,衣架上挂着灰色的工作衣,那灰色属于他的静物色系一脉,墙的一角摆放着瓶瓶罐罐。我忽然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莫兰迪在画室画画、在美院教书、课余时间踱步,沿着挡风遮雨的廊棚走到小山顶的教堂。思索他的画从基里科的形而上走出来的轨迹,从塞尚的立体解构中延续的意味。他不张扬、不矫情,默默地弹唱心底的幽静,他笔下摆弄、排列的那些坛罐、瓶花,涂上了被设计界奉为神灵的灰系色彩——莫兰迪色。他又怎么能知道那些灰色,日后会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他不求彰显,默默无闻,他无心顾及名声,却用瓶子、鲜花、家乡的草木,塑造了独有的优雅和风韵;他摆弄的那些瓶罐,看似任意的组合、随性的排列,却是他一生心智的所在;他不断地修改坛罐列排的结构、柔化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对之进行细小的、具体的揣测描摹,探究出一种瓦解物象的形式。

郊外疏落的房舍绿荫掩映,莫兰迪的构图、笔触的减法恰到好处,有如中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一条小路连接远山,阳光下拖出长长的影子,生成了简约,莫兰迪将自然载体演绎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莫兰迪说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态、色彩、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他的作品通过感知的色彩、空间、光线等揭示了充满诗性的世界。

我想起中国的八大山人朱耷。国破心凄,家亡风寒,八大山人的感知超越了现实世界。他画鸟禽白眼望青天,他写莲枝条条连禅心,他把残山剩水林野化作精神的栖地。他的空寂、思逸、幽静,在精神上是和莫兰迪的追寻相通的。莫兰迪作品的空明、理想、寂静、神逸、图式的深层内涵,守望的或许正是与八大山人相似的境界。

莫兰迪的画是严谨的摆布,却格高品逸,那些无序的排列展示着心境的平和;他画中的笔触间隙,透出幽静的雅致;看似平坦的构图,却是灵魂的去处。他在色彩、构图上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让那些我们熟悉的物件形态在他的画布上逐渐瓦解。他的作品挑战了人们对日常事件的固有认知,超越了可感知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无法用文字阐释的空间。

他画中的静物是一个个活体,它们的呼吸、吟唱奏出时代的潮声。他的静物像扬州八怪中的金冬心笔下的梅,一朵一朵安心地铺满素纸,却不显堵塞,心有去处;又像八大山人画荷,漫不经心的枝干一条一条任意疏朗地落定,却把凄心诉尽。从莫兰迪的色彩中,有人解出了禅意,有人读出了优雅,也有人找到了空明和静谧。

博洛尼亚的建筑一片灰红,像极了莫兰迪的色彩,它是城市的标志,也是莫兰迪的标志。莫兰迪始终在广场一侧静静地看着那座城市。如今莫兰迪在上海的外滩眺望浦江两岸。黄浦江江水悠悠,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静默不语,仿佛也在与莫兰迪对视。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本文图片由久事美术馆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