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顺昌路旧改,老饕们最爱的这间百年老店去哪儿?上海味道在这里翻开新篇章……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董天晔 2022-07-21 13:19
摘要:简简单单几样产品,成了即将离开的居民们无法割舍的记忆与乡愁。

随着建国东路68号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征收的加快,顺昌路即将迎来旧改搬迁。不少与几代居民相伴的老店也将迎来自己在这条小街上故事的终点。

2022年7月20日,气温超过37度的炎夏中午,记者来到“盛兴百年老店”。这间店的历史传承写在了店名里,而它简简单单的几样产品,成了即将离开的居民们无法割舍的记忆与乡愁。

午饭时分,小店坐得满满当当,在这里工作超过20年的阿姨,正手法娴熟地包着盛兴的招牌汤圆。汤圆分肉和芝麻两种,一甜一咸,颗粒大而饱满,有别于宁波汤圆的细嫩幼滑,小店的汤圆一派粗犷气质。

阿姨告诉记者,盛兴这爿小店在顺昌路扎根至今,第一代老板是来上海跑码头的湖北人。小店做了百年的汤圆,也因此承袭了湖北人对汤圆大快朵颐的追求。阿姨随口念叨的故事,道出了海派饮食海纳百川,千滋百味相互杂糅的特质。

小店的另一个角落,一位阿姨在包菜肉大馄饨。阿姨告诉记者,馄饨皮子进到店里,4斤一包,一天50包打底,消耗掉起码200斤的馄饨皮。

盛夏时节,冷馄饨在店里最为热销,菜、肉、碳水,以完美的比例相互融合,变成一只大大的馄饨。浇上麻酱、醋,口感清爽丰盈。

出锅的大馄饨色泽鲜亮,散发着浅黄色的辉光。

对一些“肉祖宗”来说,馄饨里的这点肉是不够过瘾的,再多点上一对面筋塞肉,才算是恰到好处。盛兴的面筋塞肉不胜在风味卓绝,而在口感扎实。一筷子夹起来,沉甸甸的分量令人印象深刻;一口咬下去,口感致密、紧实,能感受到师傅捏肉丸时传递的“内功”,也能领教到店家不虚头巴脑的诚意。

小店的面筋塞肉口感很扎实。

到了下午一点半,盛兴的店里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客。店里的客人有衣着入时的少女,也有身着花睡衣,脚趿凉拖鞋的“社会风”老爷叔。

两个“上海模子”,面前是冷面和汤馄饨的经典组合,边吃边谈论起昨晚同去的酒局。


爷叔带着孙子来吃饭,不知小囡长大以后,是否还会想起这条老街上的生活,和这碗爷爷吃了大半辈子的味道。


更多人默座一隅,与手机相伴。



小店不过40平方米,外带的客人在过道局促地站着,等阿姨在冷餐档口把食物打包好送出来。


认识了几十年的街坊,东西打包完,八卦聊不够。


下午两点,小店的人气逐渐散去,店里的阿姨们终于迎来午餐时间。炎夏中的顺昌路天高云淡,蝉鸣震耳,只有悬挂在路边的标语提醒着人们,时间正在继续前行,数十年不变的老味道,也到了告别的时刻。

盛兴的告别时刻是哪天?阿姨们摇头说不知道,但也就在眼前了。

不过,盛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老盛兴还未谢幕,新盛兴已然登场。

思南路淮海中路,淮海路商圈的核心地带。绿树掩映中,气派的门脸对着狭窄的人行过道敞开,这里是盛兴的新址,7月20日,是新店开门的第一天。

距离老店2公里,骑车不过8-10分钟的距离,档次却一下翻了几个跟头。红色的海派复古吊灯下,几样浇头盛在矜贵的西式餐锅里排成一行。新店是半开放式的厨房,店堂看上去也亮堂阔气了许多。

充足的冷气,宽敞的座位,老店在新址完成了理想的升级。


新店的布置处于最后的阶段,门头的招牌也有待更换。开店首日,生意尚可,到了饭点,堂食的人也能坐到个七八成。

来到新店的师傅们,已经感受到了不同地段对客群结构带来的影响:“老店来吃饭的多数是居民,新店靠近淮海路商圈,过路客的比例更高。有些老居民说,即使日后搬走,还是会到新店来,他们还是放不下吃了几十年的老味道。”

新店的厨房面积更大,设备也比老店好了许多,这激发了盛兴的师傅们开发新菜的热情。悬挂在收银台上的屏幕上,清楚地显示着菜色品类上的变化。

在老店做了11年的安徽大师傅说,原来的厨房施展不开手脚,现在热炒、冷盆、面点各有各的区域,等新店走上正轨以后,还要翻出更多“更多花头”,推出炒菜的菜单。

下午2点半,还有客人陆续进来用餐。来到新店上班的师傅们很高兴,凑在一起,合计着后厨的各项安排。在不久的将来,如今依然留守老店的师傅们都会来到这里,他们将一起在这里展开盛兴新的故事,延续小店百年来不变的风味,和那份老食客们心中无法丢弃的平凡念想。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董天晔 摄影报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