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深度 | 拜登结束任内首次中东行,分析人士:成果寥寥,成绩不及格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22-07-17 21:08
摘要:尽管出访前宣称要开启和中东关系“新篇章”,但拜登此行却遭遇多重尴尬。

当地时间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沙特阿拉伯城市吉达结束了为期四天的中东之行。然而,尽管出访前宣称要开启美国和中东关系“新篇章”,此次中东之行中,拜登却遭遇多重尴尬:“寻油之旅”被批“空手而归”,和沙特王储谈人权遭“回怼”,拉拢中东国家对抗伊朗也未获响应……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此次中东行“只能打不及格”。由于中东政治气候发生变化,美国在中东领导权衰落,拜登的访问成果寥寥,已变得“可有可无”。

“空手而归”

7月13日,拜登抵达此次中东行的第一站——以色列。访问期间,拜登与以色列总理拉皮德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牢不可破的纽带”及“美国对以色列安全的持久承诺”。声明称,美国将动用其“国家力量的所有要素”来确保伊朗不能获得核武器。

第二站,拜登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会面。由于分歧过多,双方并未发表联合声明。

第三站,拜登前往沙特海滨城市吉达,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会晤。此后,拜登出席由6个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及埃及、约旦、伊拉克领导人参加的“安全与发展”峰会。此站也被视为访问“重头戏”。

拜登与沙特王储的首次会面就受到全球媒体聚焦。两人以“碰拳”代替握手,这一定格也被视为此次访问的标志性形象,表明拜登对沙特王储的态度已“180度大转弯”。由于美方认定沙特王储是沙特籍记者卡舒吉谋杀事件幕后策划者,拜登曾一度刻意回避与其接触。

有分析称,拜登有意借“破冰”访问沙特、参加峰会的机会,达到多重目的。

其一,安抚中东盟友,寻求沙特等海湾国家增产石油压低油价,缓解美国国内40年一遇的高通胀,并助力11月美国中期选举;其二,组建“中东防空联盟”,企图打造“中东版北约”,建立针对伊朗的“小圈子”,发挥抗衡中俄的作用;其三,推动沙特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现实却给拜登“泼冷水”。舆论指出,拜登此行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成果寥寥。

在吉达峰会发言中,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对增产石油问题含糊其词,表示沙特“有能力”提升石油产能,但暂时没有额外的能力将原油产量继续提高。他还称,“不切实际的能源政策”将导致更高的通胀。

路透社称,在石油问题上,拜登将“空手而归”,并寄希望于在8月3日举行的“欧佩克+”会议上,产油国能提高产量。

对于拜登希望组建“中东防空联盟”,拉拢中东国家对抗伊朗、俄罗斯等国的意图,参加峰会的各国领导人也未有明确回应。

多重尴尬

除了“空手而归”,经沙特方面爆料,拜登此行还遭遇多重尴尬。

就人权问题,拜登15日在与穆罕默德王储会谈中主动提及卡舒吉遇害事件。但据沙特媒体援引参加会谈的沙特官员爆料,他不仅遭王储“回怼”,还被上了一堂“人权课”。

沙特王储称这一事件“令人遗憾”,但沙特方面完成了从调查至执行判决的全部法律程序。他还列举美国人权“黑历史”,包括伊拉克战争期间臭名昭著的阿布格里卜美军监狱虐囚丑闻。

沙特王储还回击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推行美式价值观失败即为明证,“沙特不欢迎美国的价值观外交”。

此外,就推进以色列与沙特关系方面,沙特也没给面子。拜登15日刚刚夸赞沙特向所有民用航空公司开放领空,是沙以关系正常化“切实的第一步”,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16日就反驳称,沙特此举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无关。

“可有可无”

高调出访却成果寥寥,拜登首次中东行能打几分?

“拜登此次中东行只能打不及格。”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德刚说。

首先,在改善与沙特关系方面,拜登此行不仅没有达成预期效果,两国关系还有恶化迹象。

“拜登政府为了应对国内批评,在访问沙特途中再次提出卡舒吉事件,仍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推行价值观外交。俄乌冲突后,沙特外交自主权和回旋余地更大,美国实际上有求于沙特。但拜登仍不愿放下身段,而是用居高临下的方式,用卡舒吉事件敲打沙特。这对沙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孙德刚说。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也认为,尽管拜登此行希望巩固盟友关系,在制裁俄罗斯能源问题上寻求更大配合,但基于国内因素,仍在沙特提及卡舒吉事件。两国围绕此事进行激烈交锋,沙特方面未给拜登留面子,而是反唇相讥,这体现出美国在中东已远非过去的领导者形象。

在“寻油”方面,沙特等产油国增产石油,既无意愿也缺乏能力。

孙德刚表示,目前沙特石油产能为每天1100万桶,已快到达上限“天花板”,最多每天再增产200万桶。这意味着,光靠沙特一家增产石油并不现实。但沙特宣称,仍将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佩克+”成员协调作出生产决定,这明显是在向美国发出信号:俄罗斯仍然是沙特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巴以问题上,也没有迹象显示双方将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在此次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会晤时,拜登未明确提出落实巴以“两国方案”的路线图,让巴勒斯坦方面颇感失望。

刘中民指出,相比美国向以色列明确“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美国给巴勒斯坦的承诺更多只是表面文章,“甚至有外界评论,拜登的中东政策已‘特朗普化’。”孙德刚也认为,拜登政府虽然支持“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但实际上并未改变特朗普时期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仍将巴勒斯坦视为“麻烦制造者”,而不是平等的对话伙伴。

在针对伊朗威胁,形成“中东防空联盟”等方面,也未达成明显结果。

孙德刚指出,拜登此次在吉达峰会力推“中东防空联盟”,但目前仍只是战略构想,落实仍面临许多困难,许多阿拉伯国家不愿被绑上美国“战车”反对伊朗,充当美国马前卒。

“沙特方面的‘不留面子’、国际媒体的负面评价、拜登推动巴以问题的敷衍了事和对伊朗问题的随意表态,已让此次中东行变成了一次可有可无的访问。”刘中民说。

领导权衰落

拜登此次访问除了实现“寻油”、安抚盟友等目标,还念念不忘大国战略竞争。

此次出访前,拜登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将“应对中国”也纳入此行的目标。在吉达举行的峰会上,拜登声称美国“不会离开”中东,留下一个“由中国、俄罗斯或伊朗来填补的真空”。

但对于这番表态,沙特方面再次表达了不同意见。

沙特外交国务大臣朱拜尔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沙特与美国、中国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希望能与所有人打交道”。

对此,孙德刚认为,拜登的表态表现出美国在中东的领导权衰落,也体现出对于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东扩大影响,美国所产生的不自信和焦虑。“中国多次强调不会在中东调补‘真空’,不会培养代理人,反对将中东视为任何国家的后院。反观美国,却仍然从大国竞争、与中俄战略博弈的角度看待中东。”

孙德刚表示,拜登仍想胁迫盟友在美国和中俄之间“选边站”,但已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沙特、埃及还是以色列,都强调要与所有大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增强战略自主性,“这种势头已不会改变。”

刘中民也认为,在战略层面上,拜登的表态反映出,美国已将中东视为西方与中俄战略竞争的重点区域,正在向中东盟友施压要求其“站队”。但近年来,随着中东国家与中国在基建、航天、新能源、信息通信方面的合作,以及与俄罗斯在军购、能源、反恐方面的合作,中俄在中东地区影响力上升。中东国家敢于“回怼”,也说明美国已无法改变其平衡处理大国关系的做法。

不过,刘中民指出,拜登的访问仍可能对中东产生消极影响。美国在处理盟友关系、伊核协议问题上的战略矛盾和失败,已造成地区大国与西方关系的微妙状态。紧跟拜登,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于7月19日访问伊朗,与伊朗总统莱希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举行三边峰会。美俄两次访问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地区关系的缓和造成破坏,激化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沙特与伊朗缓和气氛也将受到影响。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