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大幕拉开之前
分享至:
 (7)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杨可欣 2022-07-15 11:10
摘要:“离别再久,终会重逢。”

3月11日至7月8日,上海线下演出因疫情暂停了119天。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候场。

7月8日晚,部分剧场大幕重启。记者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三个位于上海演艺大世界的剧场,于舞台侧幕、化妆间、观众席间,记录了演出前20几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空气里能嗅到一丝紧张的气息,一切既寻常又不寻常。演员们从自我向角色转变,剧场工作者再三确认一道道防疫屏障,每一件乐器都被调好了音,每一盏灯都在等待亮起。

久违了,演出就要开始。


侧幕,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候场 摄影:董天晔

停演的每一天,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7月7日下午5:00,大幕重启前26小时。

持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从演职人员通道进入上海文化广场,芭蕾舞剧《茶花女》正在联排。排练刚开始5分钟,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就对着话筒喊:“停!”——一把椅子的位置不对。

她从观众席走上舞台,和舞美工作人员拿着软尺登台量了量,重新挪动桌椅位置,音乐复又响起。这部戏上次演出是半年前,但一桌一椅的角度、一束背景光的强弱、一位群舞演员舞步的轻重……每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演出开始前,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指导演员 摄影:董天晔

排练开始前,辛丽丽给《茶花女》编导、前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打了一个电话。迪恩说:“真的能上台了吗?太好了!”

“真的!”嘴上虽这么说,但辛丽丽内心并不笃定。她跟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约好,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向彼此“报平安”。

台上,扮演《茶花女》男主角阿尔芒的是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吴虎生。小仲马笔下的阿尔芒风流倜傥,但眼前这位阿尔芒的发型,竟然是上海芭蕾舞团食堂阿姨的手艺。“封控的时候被阿姨剪坏了,后来去理发店也没拯救过来,从此一蹶不振。”吴虎生笑了,“演完这两场,我一定好好理个发。”

今年是吴虎生的本命年,这位经验丰富的芭蕾老将,一周前在训练中脚趾受伤,一度担心自己能否登台。“其实还是有点紧张,‍‍毕竟很长时间没登台了,怕自己一下适应不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从没停止过练功、排练。过去一百多天,我们每一天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剧场外,上海文化广场党支部书记陆以威擦擦汗水,继续和同事们一起演练迎接观众入场的动线。剧场及外广场公共区域约5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全面消杀,包括18000平方米的通风管道。复演后,非演出日一天两次消杀,演出日每两小时一次消杀。每周,307台空调设备、2500个通风口,都会进行一次‍‍全面消杀。


上海文化广场服务主管姜东坡正和同事们一起演练观众入场 摄影:董天晔

“过去一百多天里,我们没有一天停止过节目策划和疫情防控工作。‍‍在大幕重启这一刻,作为剧场人,有兴奋,有感动,但更多是感到重任在肩。希望通过严格、精细的防控措施,为每一位进入剧场的观众,创造更安全的环境。”陆以威说。

7月8日、9日两场《茶花女》,在50%上座率“限流”下,全场统一80元公益票价。7月1日开票后5分钟,票就被抢完了。有人跟辛丽丽开玩笑,“比抢菜还难”。“80元当然是亏损的,但一站上舞台,我们就会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观众。”

《茶花女》这样的大戏,要在大幕重启第一时间上演,并非易事。自9岁开始练芭蕾,到今年之前,辛丽丽的人生里从未经历过连续一个月不进排练厅的。居家练功,在狭小的空间里训练,总是难以施展。演员们不在一起排练,也会一点点丢掉默契。

因此,早在5月3日,辛丽丽就毅然带着包括吴虎生在内的7人“突击队”从各自家中回到位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一号楼的上海芭蕾舞团,实行驻团闭环管理。他们睡在沙发、行军床上,克服生活的不便和食物的短缺,只为“好好练功”。6月1日起,更多演员陆续回到排练厅,一周工作六天。排练日程板上,五个排练厅同时启用,一个舞段接着一个舞段,从早到晚不停歇。


辛丽丽指导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进行每天的基训 摄影:董天晔

除了《茶花女》,上海芭蕾舞团这个七月还计划演出《天鹅湖》和《宝塔山》。先演《茶花女》,后演《天鹅湖》也是有讲究的。辛丽丽解释:“《天鹅湖》是古典芭蕾,技巧上更难。告别了那么久,不是拉开大幕就能跳的,演员的肌肉、韧带、心肺功能都需要恢复,得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最自如的状态。但毕竟,我们只用了一个月就走到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演出也要继续

7月8日下午3:30,大幕重启前4小时。

有92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座椅的蓝色被称为“海上蓝”。2004年修缮时,1185把“海上蓝”座椅曾被拆卸后运到日本专业座椅厂家进行原样修缮。如今,在50%上座率限制下,一半的座椅被间隔套上特别定制的蓝色椅套,椅套颜色略浅,肉眼看不见一丝褶皱。

“椅套是2020年定制的,这次拿出来提前清洗,隔座套上,每个边边角角都要拉得挺拔,这些细节可以让观众感到宾至如归。”上海音乐厅场务部主任李若思说,“礼宾服务团队也是剧场的一张‘名片’,他们在检票口、观众席直接和观众面对面。当我们今晚开启大门的时候,当第一位观众走进来的时候,当我们微笑着说‘您好,欢迎来到上海音乐厅’的时候,希望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心,像回到了从前。”

李若思管理着上海音乐厅18位礼宾,当天全部到岗。暂别观众的一百多天,礼宾们的技能培训、参观讲解培训、艺术鉴赏培训从未间断。当观众回到音乐厅,问起音乐厅建筑、墙上的油画,当晚演出内容,他们会给出更快速准确的回答。“此外,如何提醒观众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如何处理突发状况,都要培训。”李若思说。


7月8日当天下午,部分观众进入上海音乐厅参观 上海音乐厅提供

说起突发状况,上海民族乐团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排练第一天就遇上了:二胡独奏应怡婷住的小区被封控了,无法参演,只能临时换角。

代替她登台的,是去年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董施栾。董施栾是“95后”,这是她第一次在演出中担任独奏,主奏第三篇章《离别》。《离别》一章在整部作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董施栾希望用二胡抒情而温暖的音色,向观众传递走过阴霾,走向远方的心路历程。

“离别再久,终会重逢。”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为保证演出安全,《栀子花开了》主奏乐器全都配备了AB两组演员,形成“双保险”。演出前一天在微信群里,B组演员们纷纷回复罗小慈“随时待命”,让她心里“有了安全感”。


上海民族乐团《栀子花开了》在排练 摄影:杨可欣

作为古筝演奏家,罗小慈明白,哪怕再有功底,再有经验,还是得老老实实日复一日地练。好在,封控在家还是可以练琴的,就是有时候声音大,会被邻居投诉,那就找点海绵塞一塞,放块布蒙起来,总还是有法子。“只要人在,琴在,就好。虽然孤独,但音乐里自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个月前结束封控回到上海民族乐团的排练厅,罗小慈明显感到自己的听觉更灵敏了。在排练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她此前从没觉得排练厅外的蝉鸣和鸟叫那么好听。“更神奇的是,我们在里面排练,当演奏家金锴吹箫的时候,蝉很懂事地不叫了,鸟鸣声也很轻。当音乐来到高潮,它们也叫得很起劲。”


上海民族乐团《栀子花开了》在排练 摄影:杨可欣

在上海音乐厅完成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栀子花开了》的演员们在台上为自己鼓起了掌。罗小慈在观众席里说:“非常感谢大家四个月以来不放弃,坚守到大幕开启的一刻,今天我为你们骄傲!”

此时的音乐厅外,蝉叫得正响亮。一切终于准备就绪,只等观众入场。“周围的环境仍在不断变化,我们能做的唯有时时刻刻做好准备。哪怕今天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是要上台,演出还是要继续。”罗小慈说。

云端好戏不断,但现场依旧不可替代

7月8日下午6:30,大幕重启前1小时。

傍晚暑气未散,14岁的男孩王子徐排在上海文化广场入场队伍的最前面,等待入场。

7岁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他进剧场,看的是原版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戏剧。王子徐上一次进剧场看戏,是今年2月,在同样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亚洲大厦。本来今年春天有好几场戏想看,但都因疫情取消或延期,一晃就到了夏天。

“我回来了。”王子徐说,“剧场就像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里,你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全身心投入,做一场梦。”

户外扫完场所码,室内通过电子哨兵,王子徐进入剧场大厅。和他一起入场的,还有坐在轮椅上的97岁指挥家曹鹏。这次他不登台,只作为台下一名普通观众来到剧场。


7月8日晚6:45,观众开始有序入场 摄影:董天晔

7月8日晚7:30,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在同一时间拉开大幕。

辛丽丽在观众席里,看着台上的吴虎生和演“茶花女”的上芭主要演员戚冰雪,想起2019年《茶花女》在文化广场首演的时刻,那时还没有疫情,台下座无虚席。这一次,她发现,两个人的表演,和三年前不一样了。


《茶花女》上演,台上的戚冰雪 摄影:董天晔

“他们都成熟了,表演从人物出发,配合也更默契。艺术就是这样,突破是很难的,但有时候,一通百通。经过了这一百多天的等待和磨炼,他们都不一样了,更珍惜舞台了。”


《茶花女》谢幕 摄影:董天晔

时隔一百多天,在上海音乐厅重新听见演员们的现场表演,罗小慈发现,乐声更“丰盈”了。“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是乐器,还是天气,还是大家功力长进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经历过封控,大家更渴望彼此的碰撞,渴望与观众的交流。”


上海民族乐团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在上海音乐厅上演 上海民族乐团提供

现场,《栀子花开了》还迎来一群特别的观众——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特别邀请的市志愿者协会的100名志愿者。“我们想向这座城市平凡的英雄们表达谢意,也向每个观众表达敬意。”罗小慈说。


《栀子花开了》演出现场的观众们 上海民族乐团提供

在上海大剧院,观众用掌声迎接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韩蓬登台,唱起歌剧《微笑王国》选段《你是我心中的挚爱》。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在台上对观众说:“今晚的音乐会,名叫‘我心中的挚爱’,我心中的挚爱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故乡上海,以及今天坐在台下的观众。”


上海歌剧院演唱《茶花女》咏叹调《饮酒歌》 上海歌剧院提供

过去一百多天,上海各大文艺院团云演出、云创排、云练功从未中断,一直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场音乐会令许忠感到:现场依旧不可替代。

一个半小时的时光,《图兰朵》《茶花女》《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弄臣》《微笑王国》等经典歌剧选段被一一唱响,观众成为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隔着口罩,隔着空座位,但音乐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同频共振。“这是个美妙的时刻,上海大剧院终于亮起了灯,在灯光里我们听到掌声,看到观众对音乐炙热的渴望。”许忠说。

68岁的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压轴登台,和歌唱家韩蓬、于浩磊、沈佳瑜一起演唱了《今夜无人入睡》,许忠为他们弹钢琴伴奏。


上海歌剧院演唱《今夜无人入睡》 上海歌剧院提供

弹完这曲,许忠在台上用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分别跟观众说“再见”。演员们又回到台上,唱起《茶花女》中的《饮酒歌》。谢幕时,魏松挥着手,对观众说:“期待与你们尽快再相见!”

7月8日晚9:00,散场。一位观众哼着《饮酒歌》的旋律,走进上海的夜色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题图:上海文化广场,大幕拉开前,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清洁舞台
视频采制:杨可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