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大学教授和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竟是怎么拐走小孩子?
分享至:
 (1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凌君 2022-07-11 07:10
摘要:愿天下无拐

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庆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儿童诱拐这一具体的社会问题。

当年6月,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张雯雨还没入校,就接到导师李庆功给她派好了研究课题,听起来让人吃惊:研究什么样的小孩子好拐卖。“诱拐小孩子可容易了,有温柔大姐姐就行了。”李庆功开玩笑说。当然,他们不可能真的要去拐卖小孩子,只是想找出有哪些风险因素,从而避免孩子被拐。

更有意义

2016年以前,李庆功从未想过自己会去研究诱拐。此前的他,一门心思都放在理论研究上,甚少关注这类具体的现象和问题。

李庆功1999年考入浙江大学心理学系,2006年硕士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学习,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李庆功入职浙江师范大学,创立了“浙师大信任实验室”,不过这并不是正式的学校机构。此后,李庆功带领团队继续围绕信任主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小有成就,他也因此评上了高级职称。可逐渐地,李庆功觉得研究遇到了瓶颈,“科研越来越变成一个饭碗,我带的研究生们也把三年时间的目的仅仅定为混个文凭。”李庆功说,他想要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那几年,全社会对于儿童诱拐案件的讨论度颇高。2014年和2015年,相继有《亲爱的》《失孤》等“打拐”题材的电影热映,2016年5月,公安部上线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这套“团圆”打拐系统对解救和帮助找回被拐儿童效果明显。2016年初,李庆功给本科生上发展心理学的课,他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有学生分享了视频,视频中一位自媒体博主在公园做了个“测试”——在孩子家长的注视下,尝试用宠物或玩具等方式诱拐他们的孩子。视频中,诱拐几乎很轻易地都成功了。他的学生们提问:应该怎么应对?

“一些数据和新闻很容易给我们营造出诱拐小孩子很容易的暗示,但是为什么容易,怎么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干预从源头降低风险,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李庆功说。当时,李庆功的儿子才3岁,正是他眼中被诱拐风险较大的人群。

以上种种,都让李庆功思考,他所擅长的信任研究可以扩展到去研究诱拐这一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案。“科研的热情重新调动起来了,这是个挺有意义的事情。”李庆功说。


李庆功(中)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开会讨论课题。 受访者供图

诱拐实验

张雯雨刚接到导师李庆功布置的任务时,有点懵,更觉得很意外:导师的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张雯雨尝试了很多次诱拐实验,逐渐摸索出“门道”:实验中,“诱拐者”会先告诉小孩子的姓名、班级、家庭等信息,等他们放松警惕后,再一步步进行“诱拐”。“诱拐一般分为三步,层层递进。我们会说,你愿意跟我一起去玩吗?之后再说,那边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你愿意跟我一起去玩吗?最后用平板电脑展示玩具图片,并再次问,玩具就在那边,你愿意跟我一起去玩吗?”

结果出乎意料。他们的实验中,提供了正确的姓名、班级、家庭等信息后,许多5-6岁的小孩子会放松警惕,并跟着“诱拐者”离开;3-4岁或者更小一些的孩子中,绝大多数很快会跟着“诱拐者”走。张雯雨注意到,有些孩子明明上一秒还很警惕:“我才不叫这个名字!”下一秒就会跟着“诱拐者”去玩了。有的小孩子还会主动告诉对方家里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补充了不同场景、不同性别的对比测试。结果发现,面对女性“诱拐者”,小孩子容易轻信,但面对男性“诱拐者”时,他们会更警惕。张雯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可能对小孩子的信任选择有影响——平时幼儿园直接照顾孩子的幼师,往往都是亲切友好的“小姐姐”。此外,在室内环境中,大多数小孩子会更容易被“诱拐”。“即便是一些似乎比较安全的场所,比如博物馆、商场等,也都是可能发生诱拐的地点,不能掉以轻心。”张雯雨说。

2020年,他们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心理学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之后,他们进一步关注如何防止被拐。今年6月,在李庆功的指导下,翟羽佳终于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她的研究课题是如何通过训练,提升幼儿在诱拐场景中的表现。

翟羽佳发现,现在很多家长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等。孩子们对类似规则倒背如流,但他们并不擅长分辨“诱拐者”,仍然很容易轻信。“在实验中,有的孩子自来熟,没等我开口,就主动牵起我的手招呼我,姐姐,一起去那边玩玩具吧。这样的例子很多。”翟羽佳说。

防止儿童诱拐,教育是关键,但教育的方式很重要。研究发现,给儿童灌输安全知识,例如观看安全视频或听安全科普课等,无法有效传授防拐安全技能。李庆功建议,幼儿园防拐教育,应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向注重行为训练;而对家长而言,通过儿歌、卡片、玩偶等工具传递安全知识,更能加深儿童对危险情境的理解,教会他们辨别和应对危险的方法。另外,即时叮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家长离开小孩子身边时,记得要多叮嘱几句。

新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反拐工作的深入推进,拐卖犯罪发生率显著下降。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88.3%,盗抢儿童案件,目前年立案不到20起。如此研究“防诱拐”,还有多大的价值?

李庆功认为,诱拐案件确实减少了,但相关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从去年开始,李庆功和同学们讨论一些潜在的诱拐场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际沟通转移到了线上,相关风险也在加大。“比如,当小孩子单独在家时,会不会通过门禁给快递员等陌生人开门?”他举例。记者提出,这似乎就不是传统的“诱拐”概念了,李庆功反问:“那还有什么更确切的词语呢?”

李庆功觉得,“诱拐”本质上是信任机制的问题,这会随着社会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场景,需要去仔细逐个地做研究。他希望通过更多的实验,找出更多的变量,建立起测试儿童诱拐风险的指标体系,他希望未来“可以像疾病早期筛查一样,甄别出相对风险较高的孩子,然后针对性地开发干预方案”。记者问,能否给容易被诱拐的孩子“画像”?李庆功回答:“现在我还没法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不过,有一点比较有趣。我们发现,当一个孩子不会去骗人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别人骗。”

大家都希望,天下无拐。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