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这位导演大师去世了,他的作品曾在上海引起轰动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2-07-03 20:00
摘要:“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

据外媒报道,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去世,享年97岁。他执导的多部作品曾来中国巡演,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亮相深受观众与业界同行关注。


彼得·布鲁克出生于1925年,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界级导演之一,他曾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驻场导演,后赴法国巴黎创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进行戏剧实验。他的著作《空的空间》是世界各地戏剧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书中提到,“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为同行津津乐道。

2012年,布鲁克带着经典作品《情人的衣服》来到中国,在安排巡演城市时一开始并没有考虑上海。一群热心戏迷积极牵线,才让《情人的衣服》落地上海,演出地为上戏实验剧院。

《情人的衣服》是导演赖声川第一次看彼得·布鲁克作品现场演出。赖声川评价,“简单的故事,更简单的舞台,三个来自南非的演员,在那极简的舞台上,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无遗。透过这么简单的表达,我发现我被戏剧带入了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感谢布鲁克先生,让我重新印证了一直相信的信念:一出好的戏或是任何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要让人经历一个转化,从个体进入到更大的个体,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类或宇宙。经过这样的转化,我们的视野更广大。”

2015年,布鲁克带着《惊奇的山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与探讨婚姻与人性的《情人的衣服》相比,《惊奇的山谷》主题更具探索性,讲述拥有超乎寻常记忆力的报社记者萨米对“大脑迷宫”的探索。“用音乐、色彩、味觉、图像、记忆探索那些活在紧张狂妄的隐秘生活中的人们。”布鲁克当时说道。

继《惊奇的山谷》后,时隔两年,彼得·布鲁克作品《战场》2017年造访上海国际艺术节,又选择在上戏实验剧院开演。

《战场》东方色彩浓郁。布鲁克曾经下了很大功夫到亚洲学习,体验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又长期请印度和日本的演员去巴黎和他合作。上世纪80年代,他把印度史诗《摩诃婆罗达》搬上舞台,从清晨演到日暮,长达9小时,轰动世界。为筹备演出,剧组游遍印度东南西北,观看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摩诃婆罗多》传统表演。历经10年,《摩诃婆罗多》终于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正式亮相,也成就了载入史册的9小时观剧奇观。

《摩诃婆罗多》首演30年后,布鲁克带领他的团队创作了一部短小并发人深思的另一部作品《战场》,2015年9月在法国巴黎首演。这是《摩诃婆罗多》最后一章。

布鲁克是如何浓缩提炼作品的?他回答,“当时,我想在剧场串联起每一个可能的元素,音乐、旋转舞台、色彩渲染,让戏剧尽可能生动而精彩。慢慢的,我开始意识到这一切都很好,但如果去掉一些特效,就会有更强大的力量。”

彼得·布鲁克曾担任第3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2019年乌镇戏剧节推出彼得·布鲁克与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联合导演新作《为什么?》,这是一出关于戏剧的戏剧。导演向观众发出了一连串的诘问:为什么是戏剧?它有什么用?是关于什么的?

“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戏剧通过惊讶、刺激、通过游戏、通过好玩,来把我们引向真理。它把过去和将来变成现在的一部分,它帮我们从身陷其中的地方超脱出来,又把我们本来距离遥远的人和事连到一起。”彼得·布鲁克曾说,“戏剧是精神生活方式的外在盟友,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窥见那些已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世界里但又为我们的正常感官所忽略的看不见的世界。”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资料图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