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甘德县:雪域高原上的乡村振兴“路”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田栋 2022-06-25 07:29
摘要: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甘德县,藏语意为“吉祥宁乐”,面积比上海还大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4万多。其所属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处于三江源保护区,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自治州。

长期以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甘德县,似乎隐匿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以外,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10年,上海长宁区开始对口支援果洛州甘德县,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融入这片土地,与大伙儿一起用昂扬的干劲和旷达的情怀,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2020年,甘德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修好乡村路,村落旧貌换新颜

海拔4200米,冬天极端最低气温近零下40摄氏度,一个以前只有“当地人知道、由352户牧民组成”的偏僻村落,近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甘德县江千乡恰曲纳村,距离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走到村口,映入眼帘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硬化水泥路向前延伸,宽阔整洁;太阳能路灯沿途竖立,一幢幢藏式花园“洋房”铺展开来,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村间穿过,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连绵不绝的青山。

然而,3年前这个地方还不是如此模样。据村民回忆:“以前住的房子,条件好的是彩钢房,条件差的还是土房,且没有厕所和上下水。”

2019年7月,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开始在果洛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初上高原,挂职甘德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王全有整宿不能入睡,尽管如此,他仍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甘德县的六乡一镇,调研上海援建项目,其中就包括正在蜕变的恰曲纳村。

以前的恰曲纳村民居

恰曲纳村村民新居

为了更好保障牧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快牧民住房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在上海援建支持下,不久后,恰曲纳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期项目启动建设。9公里的村内道路,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近百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们告别了摸黑夜行的历史。崭新的独门独户别院,水、电、暖齐全,既体现着藏式民居的风格,又有着几分“洋气”。街面、围墙均得到了整治或新建,排水沟、排水管道以及太阳能路灯等设施纷纷配备。覆盖全村的信息化、智能化乡村治安管理体系,为村民的生活与平安提供着24小时的保障。

继一期项目完成之后,恰曲纳乡村振兴示范村二期项目也于2021年10月完成建设。走过村里的小桥,崭新的硬化道路和房屋呈现在人们眼前,全然看不到几个月前,到处是砖块、泥土的杂乱景象。2021年11月,52户牧民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全部住进了新建房。

除了基本居住条件,恰曲纳村的其他生活、休闲设施也在不断得到补充。村里新建了露天文化体育广场,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卫生室、养老院等也正在按照计划建设,幼儿园也将得到扩建和改善。村容村貌变化日新月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初显。

走好生态路,“上海青”引来新风尚

乡村美,不仅在于建设美,还在于生态美、民风美。现在,当人们走在恰曲纳村的街道上,除了能看到房屋、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变,还能发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昔日的恰曲纳村,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矛盾纠纷频发。在确定2020年度援建项目时,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长冯志勇多次来村里考察调研和现场论证。为了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请来专家进行设计规划,立足贫困村实际,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三易其稿,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正、方案好、措施实、效果佳。

醒目的“村规民约”告示牌。

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后,王全有希望给村民传递一些新的思想,“村容村貌改观后,要通过管理提升村民的意识,村民公约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村口,党员活动室定期开展活动,醒目的“村规民约”告示牌,详细地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丧嫁娶、保护生态环境、草畜平衡等进行了列明。

村子探索创立并实行“四级联户制”,使党委政府与群众建立起直接联系,政务更畅通,群众的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党群关系明显改善,恰曲纳村从过去问题最多的村庄逐步发展成为先进示范村。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江千乡地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意义重大。对于当地村民而言,改善区域内生活环境,扮靓小家,也是守护三江源这个大家园的责任。

如今,恰曲纳村正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街面已经几乎看不到乱扔的垃圾。村民践行“门前承包制”,各家各户保证自家门前整洁,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有“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公示牌”,定期更新着各户村民的门前卫生“承包”情况。参照上海的做法,预先分类过的垃圾通过低温热解厂按日处理,每日垃圾处理最高可达2吨。与此同时,每月开展“全域无垃圾”卫生整治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治理和保护中。

“恰曲纳村变了,彻底变了!”目睹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自发建起了感恩墙,与“上海青”结下浓浓的“上海情”。

蹚出致富路,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不断变得更加美丽的恰曲纳,逐渐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互动。

29岁的尕保,以前家庭主要收入来自放牧牦牛和挖虫草,收入类型较为单一,且不稳定。现在,尕保一家已经在村尾开起了藏餐厅,餐厅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现在有工人和游客,生意越来越好,比(挖)虫草更稳定。”尕保说。

坐落在山坳里的恰曲纳村,在成为“示范村”之前,外人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2018年之前,恰曲纳村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只有8人,到目前,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300多人,占全村青年人口的90%。如此大的增幅背后,是这个传统村落原住民思想观念的改变。随着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村里也有了更多商业活力。次保家的小卖部,虽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日用品、食品、日常药品等一应齐全。像这样规模的小卖部,恰曲纳村有十来家。

村里的小卖部

“乡村振兴一定是全面振兴,既要让村民家里美起来,还要有产业。”上海援青工作着眼长远,每期项目建设中都有产业扶持,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村有集体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了以特色文化产业加工、扶贫加油站、火锅店、千亩饲草基地等为主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以饲草基地建设项目为例,每年生产效益为20万元。恰曲纳村已经填补了产业空白,成为拥有6个产业和100多个公益性岗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村子几十公里外,青珍乡千头牦牛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长期以来,当地牦牛存在毛色杂、体型小、肚腹大、四肢弱、肉膘少等不足,为了帮助牧民养“好牛”,上海援青干部从科学育种、基地化养殖、标准化屠宰、冷链运输、市场营销等环节入手,打造牦牛全产业链,实施产业效益倍增试点。

通过种群改良、推进屠宰加工精细化和招商引资,县里有了自己的商品牛种源——“甘德小黑”,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肉质好,牦牛销售单价从3年前每头五六千元提升到了每头1万元以上,每年为县里多创造了百万元以上税收。果洛特色牦牛品牌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也在同步开展中。上海市食品学会通过技术分析果洛牦牛奶四季品质变化,提炼牦牛奶关键营养指标,拟订果洛州牦牛奶团体标准,为牦牛全面进入市场打好技术基础。

依托上海援建的青珍乡牦牛示范养殖基地,甘德县正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起全县36个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16个奶牛产业化养殖基地,助力甘德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8389元增加到2021年的14116元,同比增长68%。

饲草基地 俞宏浩 摄

积跬步至千里,牦牛产业效益倍增计划实施后,基本实现了源头饲养有育肥、冬春季节有出栏、屠宰加工有订单、下游消费有市场。援青干部积极拓展牦牛销路,通过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青洽会等时机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为包括甘德牦牛在内的特色产品架起了通往上海市场的渠道。驮载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目标的牦牛产业,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在雪域高原奋蹄前行。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俞宏浩 题图来源:俞宏浩 摄
题图说明:恰曲纳村村民新居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