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实现乡村振兴,为何需要推进“市民化”和“专业化”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彦垒 2022-06-25 07:44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最大公约数」

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启动,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试点和重大行动正有序推进。

就最大公约数而言,让亿万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是固根基、谋长远之计。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不断完善农民参与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农民参与的能力水平,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还要看到,乡村振兴需要打造“示范”和“样板”,但也要注意避免简单粗暴的“样板化”现象。

在具体工作中,还要避免政府、市场(资本)、农民主体作用的错位,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的失调。坦率地讲,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时有发生,过度依赖政府会损伤市场活力,而过于依赖市场又会产生资本的无序逐利。

归根到底,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是否有利于乡村发展规划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为衡量标准。

第一,心里装着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业是物质保障,农村是空间载体,农民是活的灵魂。我国的“三农”工作和其他国家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农民的庞大数量和小农的生产关系。如果相关政策措施不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事业依靠农民。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奋斗。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整合人力资源,更要依靠“村里人”。就此而言,有关部门应当给“土专家”“村能人”等人才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各种保障。

第三,成果惠及农民。当前,制约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地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当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协调,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比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022年4月27日,云南彝族群众在“三月会”上表演左脚舞。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拥有千年历史,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

「市民化与专业化」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农民工作是“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先导性、决定性工作。乡村振兴的成效,要以农民的获得感为最终评判。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群体可以朝着市民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农民市民化是缓解农村紧张“人地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有益措施,农民专业化则是提升农民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的内在要求。

抓住农民转型发展这一关键,围绕市民化和专业化两个发展方向做好文章,需要系统谋划,根据不同定位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民发展策略。

一方面,把乡村科学划分为城乡融合型、聚集发展型、风貌保护型、逐步衰退型等不同种类,对有“弃地进城”意愿和能力的农民探索农村宅基地等资源资产的市场化流转与退出机制。

另一方面,探索推行“保底”措施,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让进城农民在城市安居,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

要着力发挥好县城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提高县城的人口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培育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同时,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要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提升能力素质,通过职业能力培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组建发展共同体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用不断提升的农民劳动效能创造更加高效的农业、更加宜居的农村。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 李彦垒)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