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这位“牛娃”妈妈为什么坚持给孩子写信十几年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石佳彦 2022-06-18 14:01
摘要:书里的这位妈妈却十几年如一日地在给孩子写信,用一封封古老的书信叩开了孩子的心门

《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是妈妈在孩子出国留学期间写下的沉甸甸的书信集,里面详细记录了亲子间的温馨互动以及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成长建议、教育方法。本来,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并不算新鲜,市面上也不乏此类著作,但在如今这个大家都离不开手机、iPad的时代里,书里的这位妈妈却十几年如一日地在给孩子写信,用一封封古老的书信叩开了孩子的心门。因此它显得格外“啰唆”、珍贵,而又情意绵长。

如今,很多人几乎没有写信的体验了。一个电话、一次视频就能高效率地解决许多沟通问题,为什么书里的这位妈妈却能隔着大半个地球,在十几年里坚持给孩子写下那么多信件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也成了这本书出版的契机。

「从信中闻到父母的味道」

这是一部满怀真诚的书信集,也是一部足资参考的家庭教育书,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得有特色呢?

我们首先想到了“家书”的定位。家书古已有之,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便有《颜氏家训》,从治家、勉学、养心等20个方面训诫子孙。现代也有非常著名的《傅雷家书》。而今天的这部书稿,尽管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论的话题已经截然不同,精神理念却有相通之处。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孩子的关切、爱意和教育的耐心,读来竟有遥遥呼应之感。

同时,书中的孩子16岁起就前往英国、美国留学,母亲的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全球化的开阔视野,与《傅雷家书》相比,自然多了不少现代气息。因此,我们决定将其定位为“新时代的傅雷家书”,希望能够借此真实地展现出一位优秀的母亲教育孩子的实践经历,为广大家庭提供借鉴。这本书最终定名为《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以下简称《越洋家书》)。

《越洋家书》里收录的内容可谓丰厚、详细,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前后长达16年之久。由于书信原本是私人化且零碎的文本形式,在编排过程中,我们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首先把80封书信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编排为14章,每个章节各有自己的侧重点:“适应高中”“独立管理生活”“走向成人”“塑造人格魅力”“学会理财”“精彩转身,走向社会”等。按照线性叙事,反映出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最需要关注的事,使得一封封零散的书信有了明确的主题,串联得更加紧凑。

除了日常交流的信件之外,作者陆波还额外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篇目,比如,她每年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都会写一封特别的“生日信”。她还给孩子举办过成年礼,在孩子的婚礼上致辞。这部分内容更有针对性,讲到的教育理念也更为普遍。我们很高兴地“照单全收”,单独整理出来编为最后一章,并取名为“后留学时代的私人文档”。

我们可以看到,写信并没有让这对母子的心理距离变远,反而还更近了。儿子彭英之在序言中写道,在国外的时候,他会把母亲的信放在枕边,便于时时观看。妈妈也坦言,读信是珍贵的,“即使在某一天孩子已经变老,我们已经离去,依然可以从信中闻到父母的味道”

针对这部书稿鲜明的特质,我们早早确立了它的设计风格——复古、雅致,封面采用巨大的信封与邮戳的设计,并做了凹凸工艺,展现出翻开信笺般的精美质感。在充斥着电子产品的社会里,保留着一份书香气息的教育显得如此返璞归真,我们也希望通过纸质书的形式展现其中独一无二的魅力。正如书中所说:“现在风行用手机发信息,一些青年几乎已经忘了写信是怎么一回事,这非常不好。写信不仅能锻炼人的语言能力,而且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写信还可以为人生留下一段生动的记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留下一些书信,年老以后,会感到非常遗憾。

或许,这种亲子沟通法将会引领一种复古的潮流。

「一部全方位的教育宝典」

如何找到这部教育书信集的亮点,让读者看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是编辑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审稿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地方。一是母亲与孩子的履历都十分优秀。母亲陆波是复旦大学毕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曾任意大利意联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欧基金公司董事等职。儿子彭英之则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现任美国某量化交易基金中国业务负责人。

同样的出国留学经历,同样的自律习惯、自我提升要求,让我们能在这对母子的信件中看到相当高水平的教育理念、社会问题探讨,甚至是哲学思辨。在本书中,我们侧重突出了这部分书信的比重,并选录了一些有价值的日记、笔记附在信后,其中包括了对《罗马帝国衰亡史》、统计学等话题的讨论,旨在展现一种平等而深入的亲子交流氛围。序言用了“亦师亦母亦友”来形容这种关系,附录中也提到,“这是两个大人之间的通信,是朋友式的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交流”

二是母亲陆波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主张,从16岁上高中,到30岁以后成家立业,母亲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节点,如升学、成年、求职、结婚等重大时刻,都给予了孩子许多建议和鼓励。这也是书信集中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这一点,在每封信的开头,我们都摘选出信中最有代表性的“教育金句”,并用不同的字体做了特殊设计,给读者“划重点”。

比如在孩子幼儿时期,母亲就制订了很清晰的教育规划:“我们帮他确定晚上的活动时间,包括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玩游戏的时间”“自他三年级开始,我就和他约定每次出游要写旅行日记”

对家长最关心的学习成绩、“赢在起跑线”等典型问题,母亲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家庭所在意的是他对知识的兴趣,而不在意的是他的名次和分数。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关注点,从而养成他不为自己或父母的面子而学习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我鼓励儿子为班级和集体多做事,而不是只为了当班干部。”“培养兴趣和习惯最重要。当他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任何年纪都可以是起跑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母亲所探讨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如何理财投资,如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看待工作和事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观……80封信干货满满,涉及文学、历史、金融、哲学等多个方面,堪称一部全方位的教育宝典。它破除了“唯成功论”,相信这样全面的素质教育,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加广阔的未来。

「“双向养育,共同成长”」

《越洋家书》中,收录的主要是妈妈单方面写给孩子的信件,如何更加立体地展示出妈妈教育的成果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陆波最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双向养育,共同成长”。

这是她多年以来总结得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要求父母以身作则,不断充实自我,与孩子共同成长。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单方面输出,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而没有考虑过适不适合、需不需要,最终导致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者陆波则完全没有这种困扰。身为一个“60后”妈妈,她和“80后”的孩子完全没有代沟,主动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从小到大,儿子彭英之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她都如数家珍,并且会跟着一起了解学习。中学时,儿子对辩论很感兴趣,她就仔细阅读儿子撰写的中英文辩论稿,并提出文字上改进的意见。大学后,儿子读了《中亚文明史》,对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去相关国家旅行与调研。妈妈也不甘示弱,让儿子推荐书单,补充历史知识。她在书中骄傲地说:“正是与儿子的互动给了我必须进步的压力,让我不敢懈怠,不能倚老卖老。”读毕,我不禁被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深深打动了。

在编排书稿时,我同样希望能够突出“双向养育”的特色,因此除了妈妈本人的书信以外,书中还另外加入了一部分儿子的回信,展示出了孩子对妈妈教育方式的态度和回应。儿子彭英之会在妈妈批评自己时坦然承认错误,找到改进的办法。同时,儿子的辩论稿、日记等内容也穿插其间,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示了亲子教育的过程。儿子表示:“他们已经提供了做父母最好的榜样。希望我和太太与自己的下一代也能把这种关系传递下去。”这是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最大肯定。

当然,家庭教育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家中其他成员也为教育孩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于是,我们请孩子的爸爸、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作序,并将孩子外公的话也收入附录,从另一个视角表达了对家庭教育的看法,最终才构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完整的《越洋家书》。

爸爸说:“我们对儿子的教育理念,与目前主导的育儿理念有所不同。我们始终坚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流的大学、获得收入不错的工作,更应当是对一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面投资。”这与书中妈妈的教育观相互印证,形成了互动和交流。孩子的外公则写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母子之间的通信已成为过去,但可以作为一个案例,供关心青少年教育的人参考。”

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用作者的话来说,“如果这本书能够为现在的小朋友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


《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
陆波 彭英之 著
学林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