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作家唐吉慧:写下11篇疫情日记,记住这些平凡的人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2-05-31 07:01
摘要:城市因他们而温暖动人。

3月30日,作家唐吉慧作为志愿者来到小区居委会报到。尽管之前也参与过志愿服务,但在自己居住的街道、社区做志愿者,他还是头一回。

当天下午,唐吉慧参与了为居民发放抗原试剂、指导居民自测的工作。回家后,他把经过撰写成文,并于次日发表在“上海作家”微信公众号上。

“不妨用文字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时光。”带着这个想法,唐吉慧开始了“我的疫情日记”系列的写作,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个月来,他先后在网上“连载”了11篇疫情日记,从个人感怀、邻里日常写到“社区英雄”“幕后守护者”,从琐碎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平凡人物身上的光,引发诸多读者的共鸣。

这些深夜写成的文字平实地记录了作家所在街道、社区的抗疫之路,读来却让人觉得格外熟悉——自己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何尝不是这样坚持着做着不平凡的平凡事。城市因他们而温暖动人。


记住这个春天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是上海这个春天最响亮的名称之一。在日记中,唐吉慧写到了数位在疫情期间结识的志愿者。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宝城新村配药志愿者亚男,是一位与唐吉慧同龄的女同志,人长得清清瘦瘦,做起事来却像她的名字“亚男”一般干练。为了方便给大家配药,她向邻居借来电动车,两天速成驾驶技术,每日辗转于宝山医院、地段医院为居民配药,常常是上午整理信息、午后出发,直到天黑才能回家。亚男热心,一次,一位老太太血压200多,吃药降不下来,要上医院,偏偏救护车还需等待,情急之下,她便骑着电动车直接载着老太太去了医院。


配药志愿者亚男

唐吉慧是楼道志愿者,负责收集楼内居民的配药需求、身份证件、药品包装等材料,等药配到了再发给居民,因此常与配药志愿者亚男“打配合”。打的照面多了,两人有时会简单聊上几句,但没讲多久,亚男就又要继续忙碌了。她“转身跨上电瓶车风驰而去”的背影,成了唐吉慧记忆中难忘的画面。

在与宝城新村相隔不远的宝钢五村,有一位“全能志愿者”王晓彬。唐吉慧偶然间得知了他的故事,写下了这个小伙的忙碌日常。

王晓彬经营着一家餐馆,社区封控前,他把太太与孩子送往自己母亲家,定下心在小区做了一名志愿者。除了发挥特长为居民团菜、配药,每周除去周日,王晓彬天天都要接送楼下身患尿毒症的邻居大哥往返于吴淞医院。大哥家里的车辆出了故障,居委人手又十分有限,王晓彬听闻便主动揽下了送医任务。一、三、五做进医院24小时核酸,二、四、六下午2点到6点做血透。自4月2日起,王晓彬已经坚持接送大哥50多天。


忙碌的王晓彬

未曾与王晓彬谋面的人,能从唐吉慧笔下读出这个小伙的细心与体贴。“下午1点30分,晓彬准时下楼拉开了停在楼下的小车车门,稳稳坐下后打开空调,为太过闷热的车内降降温,十分钟后,再把空调关闭,因为大哥就要坐上这辆车去医院了,大哥的身体受不了凉。”

还有一些志愿者,每天穿梭在不同的社区内外来去匆匆,人们看不清他们藏在“大白”之下的面容,只知道他们属于宝山青年志愿者消杀突击队。

5月5日晚,唐吉慧与志愿者陆祎通了电话。电话那头兴奋地说着“今天完成了四个小区的消杀”,听不出疲惫,但事实上他们从自早上8点半开始到下午4点半结束,一直穿着闷热的防护服、背着40斤重的消毒药水在工作。服务期间需要闭环管理,吴淞消杀突击队的12人每日就在一个小区内的图书阅览室休息。里面仅有几张桌子和12张行军床,没有浴室,洗不了澡,只能在边上狭小的厕所里接上自来水,拿块毛巾沾了水擦一擦凑合。


睡在图书阅览室的消杀志愿者

志愿者李青是南京人,目前家住宝山庙行。2008年来到上海后,他一直从事自由职业,干过餐馆学徒、送过外卖、当过网约车司机,也做过快递员,今年3月与友人盘下一家龙虾店正准备大干一番,疫情却来了。社区封控后,李青便报名做了志愿者,后来宝山团委发布“青年消杀志愿者突击队”招募贴,李青不顾家人反对又报了名。他的想法很简单,上海是他的第二个家,给予了他一切,现在上海遇到了困难,他自然是要尽一些力。


消杀志愿者

在这些从事着不同岗位的志愿者身上,唐吉慧发现了同样的朴实与单纯。他们本可以与其他居民一样待在家里,却义无反顾地放弃休息时间,穿上“大白”“小蓝”,冒着风险日复一日地做着服务。“他们的面容、声音和名字或许不被许多人熟悉,但他们的付出值得被记录。”唐吉慧说。

在特殊的节日,向她们致敬

人类是爱过节的。特殊时期,人们似乎更需要一些节日的仪式感,来帮助我们记得那些不该被忘却的。

五一劳动节,五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唐吉慧都写下了节日特别篇。

“今天是劳动节,朋友们如往年一般在互相发送着一条条关于‘劳动光荣’的消息,原本正佳昨天下午4点多接了医院的通知说今天休息,不过晚上9点不到又接了通知:继续上班。”唐吉慧笔下的正佳,是在宝山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刘正佳,从3月8日起便前往一线开始核酸采样工作的她,现在被敬称为“采样师太”。


“采样师太”刘正佳

“师太”心细,常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防疫要点,教志愿者们如何正确穿着防护服。“师太”更辛苦,几乎天天一早到岗,与同事们一起采样到深夜。她们去工地、去公寓、去门面房,去很多的点位,有些地方没有车,转场全靠走路,而每次转场换点,少不了又要换隔离衣、面屏、鞋套等防护用具。4月25日,“师太”在工地一个人采完了1000个单管,体力耗尽,却也坚持了下来。

封控期间的劳动节,许多人都忙着在家抢菜、做抗原、做核酸,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家不能回的光荣劳动者与“采样师太”刘正佳一样,默默工作至深夜。

母亲节那天,唐吉慧疫情日记里的主角是几位方舱医院里的妈妈。

50岁的谢雄彬,工作于宝山医院,4月4日那天临时接到通知,要去新建的富长路方舱医院支援。由于当时少工勤人员,她被委以负责医护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每日带着工勤人员在舱内打扫卫生、进行外围安保、环境消杀、给病人送饭……方舱医院较以往的常规工作不同,她只能边做边摸索,每天晚上忙至深夜,结束后还要与大家复盘当天的工作。


谢雄彬(左)与同事

谢雄彬的儿子已经步入大学校园,不需要她多操心,可她相当理解身边年轻的医护妈妈们对孩子的思念。2008年,她曾加入汶川地震的救助工作,当年儿子才一年级,她说,那时候她对谁的思念都不如对自己的孩子那般强烈。

4月,80后医护人员陈忆筠在方舱工作时不慎感染,想着自己的离开而给团队带来了麻烦和困扰,她既愧疚又自责。所幸医院的伙伴们给了她最温暖的安慰和鼓励,也给了她信心。熬过十多天的治疗,陈忆筠痊愈后立即回归团队,再次开始服务,在为病人量体温、采核酸、内舱巡视的工作外,还为一些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患者。确诊新冠的事情,陈忆筠没有告诉8岁的女儿,她哄女儿,妈妈“消失”的那几天是因为网络坏了。让女儿看到自己欢笑与温暖的一面,是这个母亲的坚持。


陈忆筠(右)为同事穿隔离衣

“方舱医院里的妈妈医护人员中,有四位面临着孩子中考,三位面临着孩子小升初。张妍是这支方舱医院的医疗组组长,15岁的女儿正面临着中考。张妍3月31日在邮轮港方舱医院,4月5日转来了富长路方舱医院,这些日子每天扑在了舱内舱外的各种工作上,每天尽量争取挤出20分钟样子与女儿通上一个电话,有时连一个电话都没有。她说她与女儿电话的时候由于自己太过疲累,往往女儿说得多,她便充当一个听众。她总心存遗憾,认为自己亏欠了女儿,在女儿人生关键的时刻,没能给女儿足够的照顾与指导。医院里还有“两金”医生,大金是负责院感的金妮纳,小金是100名护士的负责人金玉兰,大金的孩子初二,小金的孩子小升初,她们都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妈妈好想你。”

文末,唐吉慧写道,“母亲节,祝福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熟悉的“上海声音”回来了

疫情拉近了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在最新的一篇疫情日记里,唐吉慧用一些有趣的数字串起了这段特殊时期的邻里情。

“至今做了18次全员核酸(截至5月26号),3次在雨中,8次由援沪医疗队完成,他们分别来自江苏溧阳、江苏武进、江苏盐城、江苏淮安、江苏常州、浙江金华。每次核酸照例由退休4年的外场志愿者老赵用他的小喇叭一幢楼接一幢楼的喊排队,5月26号那次我见了他跟他打趣,以后小区里只要听到他沙哑的烟嗓发出的声音,第一反应就是做核酸了。”

“502的邻居诗妮在4月中旬接济了我一次洗洁精,装在一个小塑料瓶里,悄悄放在了我家门口,10天后又为我买到两瓶,外加4个包子、1个烧卖。5月4日那天居委发放物资,有牛肉、有猪肉、有玉米粒、有青豆,我把其中的一袋青豆赠予了502,因为这许多年我实在不会吃青豆,而她竟然喜欢。没想楼栋的群里传开后,101的许姐与我同样无意青豆,还有玉米粒,因为她对此缺乏烹饪的方法,302的周老师是热心人,在群里为大家介绍起了他的多种经验:青豆、玉米加松仁,青豆炒莴笋,青豆咸菜汤,青豆配各种炒素。”

“吃了157个鸡蛋,60个是在小区的小超市里买的,97个是朋友的赠予与居委发放的物资。”


唐吉慧

唐吉慧说,在这个小区住了十多年,原先忙碌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家无暇互相交往,直到楼道微信群组建,大家有了更多交集,互帮互助的故事便也开始温暖心头。唐吉慧相信,这份情谊不会随着疫情的平稳而消散,它会是更多故事的开始。

还有一些人、一些声音的存在,让人在封控期间格外想念。

4月15日,唐吉慧在疫情日记中写到三位社区街边小店的老板娘。面包店老板娘知道唐吉慧是常客,喜欢吃拿破仑蛋糕,会细心地留出一份给他,“小阿弟,给你留的。”水果店老板娘操持着一家店面不大、品类却丰富的鲜果店,每次见到唐吉慧来,都会笑着打招呼:“你来啦,今天买什么水果?”小超市老板娘也都做着熟客的生意,总是笑脸迎人,商品种类不少,打起折扣来也毫不含糊。

“漫步在友谊路上,爷叔们在下棋闲聊,不时传来插科打诨的吵闹声;阿姨们在买小菜,不时传来讨价还价的喧嚷声;学生们冲出校门,见了爷爷奶奶的欢笑声;也有糕饼店里的小伙子在铁板上熟练的烙蛋糕的嗞嗞声、杂货店里糖炒栗子在炉子里翻动的唦唦声、人群里两家的小狗突然相遇的嬉戏声。这一路有听不完的声音,这一路有充满了烟火气的声音,那么平常、那么琐细、那么温情……”

唐吉慧用细腻的笔触把读者带到了他所熟悉的友谊路,也让人们想起了自己心中的“友谊路”。记忆中熟悉的烟火气息,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活力来源。


友谊路上公交驶来

现在,这熟悉的烟火气正慢慢回来。5月26日,唐吉慧拿着居委发的出门证走出了小区,前往附近的父母小区看望。平时走起来只要10分钟的路,他走了整整20分钟。看着生长茂盛的植物,带着宠物狗走上街头散步的居民,整理货架、准备开门迎客的店家,一切都那么令人欣喜。走过熟悉的水果店,唐吉慧与正在做开店准备的老板娘打了招呼,尽管戴着口罩,但还是能感觉出彼此脸上浮现的笑意。老板娘告诉唐吉慧,“六一”后,水果店即将重新营业。


做开店准备的老板娘

“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如何,我们即将迎来解封,这个时刻,春天是早已过去了,但这个充满了故事的春天,会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回家后,唐吉慧写下最后一篇疫情日记,作为篆刻作者的他还特地刻下一枚印章,“长安”。“唯愿上海无恙,长此久安。”


篆刻作品“长安”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内文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