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少年革命者在上海,一次特别行动,一场特殊使命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2-05-21 21:40
摘要:“致敬中国”系列长篇小说《使者》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27年3月,共青团组织要将一批武器从南通运往上海,支援工人武装起义。正在南通老家养伤的春来主动要求参加运送。运输队伍途中遭到反动军警拦截,负责人梁先生为掩护大家离开英勇牺牲。运送武器的重任落在了春来身上,他能完成这次特殊的使命吗?

以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为时代背景,江苏籍作家张剑彬创作长篇小说《使者》,本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5月21日下午,一场线上研讨会,将上海、北京、江苏的作者、评论家和编辑连到了一起。“疫情非常时期,编辑们云校稿、云看样,及时调整印厂,确保印刷发货,也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使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感慨。

《使者》以南通和上海的红色文化为历史背景,充满历史的现场感、细节的真实感和少年的鲜活感。“故事发生在两天时间里,线索不复杂,小读者可以一口气读完。”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高洪波认为,《使者》结合了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成为主题出版的新收获。

“上海是一座特殊的城市,1927年前后大革命背景下又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主人公春来是包身工,这是在夏衍的《包身工》之后较少触及的人物身份,更是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的特殊生活,而春来又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既贴近生活,又贴近读者,同时贴近了作品所描绘的100多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高洪波评价,作为主题出版的《使者》充满童趣和幽默感,因此具有儿童文学独特的气质,“主题出版不等于口号式的教育,贴近历史、政治,不等于远离小读者”。

出版人海飞认为,近年来,“少年革命者”题材不断涌现,但要写好这样的作品并不容易。创作《使者》时,作家张剑彬在史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小说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通过上海和南通之间的空间转换,将江南水乡、日和纱厂、平民学校等描绘得充满细节。“仅靠模糊的历史背景,嫁接想当然的少年故事,不可能写好这样的题材。通过历史细节和历史资料的调动,《使者》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大历史融入文学的表达。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无论是少年春来、邹先生、梁先生等革命者形象,还是屠大疤、牛魔王等反派角色,都立体鲜明。”

在与会专家看来,儿童文学不应回避宏大叙事,如何打通宏大主题和儿童审美限制性之间的壁垒,如何以儿童视角建构对历史维度的书写,值得探究。假如创作者没有高度的思想认同、充沛的情感投射、扎实的人文底蕴、准确的生活洞察以及巧妙的构思技巧,即使题材再“稳准”,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动人之作。


“战争不是背景,而是这部小说的前景。历史感与重量感,在真切激荡的情感中孕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说。

作家陆梅认为,少年春来从包身工到一名共青团员,从“小我”慢慢走向“大我”,完成了一次坚强的成长。“以包身工为主角的儿童小说很少见,作者以双重视角塑造和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春来是少年英雄的形象,也是少年中国的缩影。”

“每个人的奋斗激荡起历史的风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使者》中的少年春来,是革命胜利的使者,是光明与幸福的使者,也是引领新一代青春少年走向未来的使者。”高洪波说。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