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后半夜的4个闹钟响了70多天,顶着熊猫眼的他说“我们守土有责,退无可退”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华成 茅冠隽 2022-05-16 15:29
摘要:大家都相信,再过不久,他们就能安心地睡个囫囵觉了。

00:25、4:25、5:00、6:00。

这4个时间点,是嘉定区江桥镇嘉蓝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周朝敏手机里的常设闹钟。每次响铃,他就顶着熊猫眼,看一眼手机上每一个防疫工作群,根据更新的信息及时调整当天工作,这已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常态。

在基层社区,居委干部和志愿者除了承担小区的核酸检测、抗原筛查、转运隔离等防疫工作外,还守护着每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他们已无法将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

周朝敏说:“疫情带来了各种压力,我们日夜奋战,倍感艰辛。我内心不止一次打过退堂鼓,但社区需要我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退无可退。”

嘉蓝社区是上海本轮疫情首批开始封控管理的社区之一。社区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下辖2个居民小区,其中嘉怡坊小区有19幢居民楼,常住居民3600人。自3月3日封控以来,嘉蓝社区工作者夜夜辗转难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社区正常运转。

硬措施

时间回溯至3月3日的凌晨,一切都是从忙乱中开始的。

周朝敏接到上级指示,小区有密接,要封楼;7点左右又接到电话说,密接确诊了,马上要对小区进行封控管理,并需要转运阳性患者。

“那天接到通知时,居民已经出门上班、上学了,我们一个个打电话,把大家召回社区。”回想起疫情发生的第一天,周朝敏依旧记忆犹新。

疫情来势汹汹。那段时间,社区干部基本都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但还是没能守住,这让大家的士气跌到了谷底。好在有镇、村两级下沉干部的及时支援,为周朝敏的团队注入了信心和力量,疫情蔓延的势头才得到有效控制。

从那时起,小区以楼栋为管理单元,实行分类差异化防控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控措施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在关键的地方。

以小区核酸采样为例,社区分内外两个区域,“内场”是核酸检测区,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登记组、控制待检组、扫码贴条组、辅助医护组等;“外场”为排队区,主要依靠社区志愿者做好秩序维护、二维码协助出示、优先检测指引等,这样的分区设置使居民等待时间明显减少。周朝敏还划出居委会两间房,分别作为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休息区,在采样完成后分别独立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随着辖区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社区管理也越来越顺畅。小区快递开始增多,为了更好解决消杀和静置问题,工作人员在小区大门与居民快递交接处设置了缓冲区。快递进小区前要进行外包装的全面消杀及静置,之后由社区志愿者将快递带到缓冲区静置存放,随后运送到各楼道口等待居民前来提取。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

软服务

“我们虽然是防范区,但还是要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

“再等一等,马上就能出门了……”

“你是担心门店里的货物吧?再等等就能复工复市了……”

5月13日上午,声音沙哑的居委会社工正耐心劝说来居委会咨询的居民。

“每天都要反复地说这些。”社工小孙介绍,“我们不嫌烦,只要和他们多磨磨嘴皮子,工作开展就能更顺利。”

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小孙又惦记起了小区的吴爷爷。70多岁的吴爷爷独自一人租住在小区里,他的家人在市区工作生活。吴爷爷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在这段特殊时期,从配药、打针到送医,居委会都尽可能地为他安排好。

“我们小区里,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就有100多人,还有3位像吴爷爷一样需要长期关心的独居老人。除了基本的生活物资补给,还有他们的送医配药事务,我们都有专人负责。”小孙说。

1994年出生的小孙是居委会最年轻的社工。疫情来袭后,她成了小区的配药和送医“专员”。

“一开始比较苦,每天4、5点就要起来去地段医院排队。地段医院没有的药,还要再跑到江桥医院配,经常是跑一趟就带着100多本病历卡,一天下来总有两大袋的药,有时候重得提不动。”小孙开玩笑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人瘦了,但肌肉长了!”

曾有老人家属要给嘉蓝社区的干部和志愿者送锦旗,被他们婉拒了。大家都表示,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做了所有能做的,但还有很多方面是力所不能及的。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认可,比锦旗更重要。

同向行

本轮疫情发生后,嘉蓝社区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有呼必应,高温天、下雨天也不退缩,坚持守护着小区的平安。

“我是党员,当过兵,搬东西我行,你们别把自己累趴下了。”侯敏是一家镇属集体企业的工会主席,主动向社区报到、成为志愿者后,每天骑着一辆电动车、挂着一个小喇叭,满小区跑。

在职党员志愿者就地“转岗”,让整个社区管理团队有了新生力量。为了让社区放心、让家人安心,侯敏主动住进了居委会会议室。“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和侯敏一起驻扎在居委会的,还有一位社区居民志愿者“良哥”。从一名普通居民到现在驾轻就熟的志愿者,他的身份转变源于“志愿者体验岗”的设立。1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让“良哥”对社区工作看法发生了转变。在得到其家人的支持后,他一直坚持志愿服务至今。

5月8日,在嘉怡坊的微信群里,14号楼以物换物的“共享食盒”计划启动。从1包泡面、几个土豆到各类水果、饮料等生活物资,邻里间的互助,让爱在接力。

“隔离不隔爱嘛!这也是生活的小情趣,可以调节一下气氛。”14楼的陶先生对此十分认同,并转发了朋友圈。

很快,这场调节气氛的小活动,变成了居民热情参与的互助行动。有人拿出了可乐、牛奶,有人贡献出了蔬菜……一个小小的纸盒子,里面的东西越换越多。“希望疫情过后,邻里间有更多线下的互动。那时,我们就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了!”陶先生说。

就在记者发稿前,嘉怡坊小区的社区抗疫日报显示,“今日阳性确诊:无”。人员信息的透明,让居民对于疫情的恐慌感,渐渐转变成对于解封的期待。

大家都相信,再过不久,周朝敏和所有的社区一线工作者就能取消设在凌晨的几个闹钟,安心地睡个囫囵觉了。

栏目主编:唐烨
图片来源:嘉定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