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即将离开上海的安徽护士,给记者发来她43天援沪日记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康建会 2022-05-15 20:02
摘要:在上海过了劳动节、母亲节、护士节……

这是一位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持续43天的援沪日记。3月30日晚上八点半,安徽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护士长康建会报名援沪。4月2日她抵达上海,随后进驻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5月14日,她交接完最后一班。

翻看康建会的日记,可以看到43天来她的欣喜和焦虑,她说记忆更深处,是这些天一些小事带给她的温暖。


4月2日 一路上大家有些沉默

昨晚一夜未眠,院感的唐主任打来电话嘱咐我做好防护,带好自己小队里的十个人,务必安全把他们带回来。我想得有点多。

比平时早起了一个小时,把女儿昨晚给我的一张皱巴巴的纸和几颗糖装在了随身携带的背包最里层,蹑手蹑脚地起来匆匆离开家,怕吵醒熟睡两个孩子。路上收到婆婆发来的短信:“去到前线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护,只有你自己安全才能为他人服务,不要担心家里,大宝学习有建敏(注:作者老公),小宝有我照顾,你尽管放心吧!全家人都期待你早日抗疫胜利平安回来。别的不多说,切记切记!”我眼睛瞬间湿润了,开车的老公问我怎么了,我没说话。

医院通知要在6号楼前白求恩广场送我们出征,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仪式。我是个感性的人,怕自己落泪。但后来我还是觉得,出征仪式上组织的动员赋予我更多的力量,亲朋好友的送行也给了我更多的温暖。

八点半左右我们两辆挂着“沪皖一家亲,抗疫一体化”的大巴从弋矶山医院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些沉默,毕竟还不太熟识。虽然话不多,彼此都知道这一车人以后都是战友。

下午一点左右进入到上海,昔日繁华的上海,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只偶尔能看到一辆救护车或一辆送外卖的电瓶车。还没下车,大家就互相提醒着戴好口罩。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要一起并肩作战了。

安徽援沪医疗队

4月8日 什么时候开舱收病人?什么时候把病人收满?

今天是方舱开舱第二天。来上海后我似乎脱离了社会,我开始不知道今天几号,是星期几。周末休息、孩子作业这样的事情统统与我无关。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安全出色地完成任务。

到上海的前两天,忙着练习穿脱防护服、跟着领导和院感老师去现场走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相比出发前的一夜未眠,我坦然了许多。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领导们亲力亲为地无数遍调研现场给了我无形的力量,或是队友们的互相打气互相鼓励给了我更多必胜的信心。每天想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开舱收病人。

5号下午听到院长跟安徽省领队打电话:“我的队员已完全准备完毕,接到指令30分钟即可投入战斗!”

自6号我们开舱以来,大家脑子里想的全是:什么时候把病人收满?安全地收满。而刚刚过去的这24小时,是我们干的最热火朝天的24小时。黄朗和乐乐都信誓旦旦地想要“大干一场”。晚上他们,四小时班收了两百多病人,下一班的许如芳的小组也收了两百多。短短八小时,二十个小伙伴完成了519名病人的入住,一觉醒来,我们舱内的病人达到638人。

安徽援沪医疗队

4月10日 相见不相识,但认得声音

我们工作的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共A、B、C、D四个舱。由我院整建制接管D舱,这支155人的队伍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宣城市人民医院、宣城市中心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和泾县医院五家医院。每班上班人员有可能来自2-3家医院。起初,我们有过疑虑:大家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医院,能协作好吗?搭班不别扭吗?事实证明我真的低估了这支队伍的凝聚力。

第一天上班,我带的十人小分队由弋矶山医院、宣城市中心医院和泾县医院三家医院组成。上班前,我们彼此不认识,但自从进入更衣区开始穿防护服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始了亲密协作:“老师,你的防护服前面可能会摩擦眼睛,您调一下”“亲,你看我口罩密闭的怎么样?”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的!

搭了两轮班,脱下防护服在一起等车的时候,我喊走在前面的队友“沈超”,引来一句埋怨:“康老师你还不认得我啊!”声音一出,我立马纠正:“是许晶妹妹!”“我不识得你的容颜,但我熟悉防护服下你的声音”,这是合作了两个班下来一位队友的总结。

康建会在工作

4月17日 忙,大家都忙

为了大家防护安全,凌院长和赵主任一遍遍跑现场抓细节,亲自对防护服进行层层把关。为了队友下班能吃到热乎的饭,他们联系酒店购买冰柜、电磁炉、饺子汤圆。侯为顺主任凌晨三点还在往群里发核酸采集名单,无论任何时候问他问题他都在线。护理领队周志庆科护士长进方舱指导工作,出来时嗓子都哑了。

方舱里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挑战。为了把工作做好,十一个小组长下班后,着急的不是吃饭睡觉,而是回顾一天的工作,总结流程改进流程。组员们也毫不懈怠,早早起床学习流程、了解舱内信息。几乎每天晚上大厅里都有一个小伙子在电脑前整理名单、制作各类表格,那就是队伍里的“excel小王子”黄朗老师,即便忙到深夜也从未见他叫过一次累。

抗击疫情,绝不仅仅需要前线“大白”们的冲锋陷阵,同样辛苦的,还有我们的后勤保障和院感。王欢主任为了驻地生活和方舱内工作的物资保障,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手机总是一边充着电一边收发消息。院感的几位老师,无论任何时候,接到舱内“大白”准备出舱的消息,都是愉悦地回答:“我来了”。第一次出舱脱防护服,我看到门口的院感老师冲我点头,心里是热的。

安徽援沪医疗队在工作

4月22日 芜湖也封控了

经历了一些天磨合,方舱各项流程已逐渐清晰,工作顺手了。新的考验接踵而至:4月17日芜湖开始静态管理。孩子爸爸被困在医院,家里只有孩子奶奶一人照顾俩娃。纠结过后,我跟孩子爸爸决定降低要求:大宝闺女的学习暂时不管了,随她自由发挥吧,反正封控是暂时的,就等解封再补吧。也有些有趣的事,这几天微信视频,小宝儿子第一句话必是告状:“姐姐今天又犯错了”,而这犯错的唯一标准就是让他不满意了,两岁半小孩的逻辑真的是简单而任性。

感谢科室姐妹们的帮助,芳芳微信教我在线远程采购,明明直接把菜送到了我家门口。困难终将过去,但这温暖,已深藏心底。听说明天芜湖要解封了。赶快解封吧。

4月28日 你无需知道我叫什么,你只要知道我能做什么

其实,方舱里的“大白”不仅仅有医护,还有公安、消防和保洁等。这些人有的来自安徽,有的来自上海。即使搭班工作,大家也都互不相识,只靠着背后的名字互相称呼,但这丝毫不影响工作的默契。昨晚,开水炉跳闸了,打电话给通讯录上署名“上海消防”的电话:“您好,您是消防的老师吧,我们的开水炉跳闸没热水了,您来看一下。”“好的,我马上来。”你无需知道我叫什么,你只要知道我能做什么,这就是方舱里大白们之间的默契。要收病人了,群里消息一出,迅速各就各位,护士们安排患者入住、登记医疗信息;署名“上海堡垒”的工勤组长指挥同伴为患者准备生活用品。

护士站旁的党旗下,贴满了感谢信。有大人写的,有孩童画的;有标准的A4纸,也有简短的小纸片。不那么整齐,却是温暖人心。

志愿者发饭的时候,我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他说,你们辛苦了。我在布置走廊许愿树的时候,引来几位患者围观。人群里有人说,谢谢你们,安徽大白们真是好样的。我说,谢谢你们的配合。

回来我就在想,我们互相感谢什么呢。我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配合,我感动于这种简单而和谐的医患关系。他们感谢我们抛家舍业来到上海,支援上海。其实,我们真的是一个目的,抗击疫情,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战友。

安徽援沪医疗队在工作

5月1日 劳动节的礼物

五一劳动节,劳动节不劳动还叫什么劳动节啊,必须不休息啊。昨天听到好消息:安徽援沪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已累计出院接近八千例。我们要一鼓作气,打好攻坚战!

今天起床睁眼第一件事,查查昨日的核酸结果,阴性,再一次心里默默感谢院感老师对我们严格的要求。越到后面,越不能掉以轻心。第二件事,看看上海每天发布的感染病例数字,没有比这一个月更关心数字的波动。数字已有向好的趋势,但真的,医生护士上班,不到交班最后一刻,不敢说好。在抗击疫情战场,只要没有完全取胜,就不敢轻敌放松。

今天的数字,明显让人有些振奋,通报中还有一句被加粗强调的话:“经专家综合研判,上海市社区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

这应该是劳动节最让人欣慰的礼物了吧。

5月8日 母亲节,想孩子了

今天是母亲节。

凌晨零点下班,收到女儿的视频祝福,心里暖暖的。老公说,他忘记了母亲节的事,是闺女想起来的,还坚持要给妈妈买束花。去年这个小姑娘已经有这种仪式感了,去年母亲节大晚上神神秘秘地跟爸爸出去,捧回来一束花。

报名来上海前的那个晚上,她听了我要去上海的消息,但不懂我要来干什么。头埋在我怀里撒娇:“妈妈我要跟你去上海,我带着我的作业跟你一起去”。我哭笑不得。

出发前一晚,看我在收拾行李,女儿给了我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上面写着:妈妈,到上海再打开。我才没那么听话,偷偷打开,里面还是皱巴巴一张纸,用记号笔写着:“妈妈,到海上要小心。”把上海写成海上,她大概以为上海在海上,海字不会写,用两条线加三点水代替。纸里还包着几颗糖。

母亲节,不禁想我在家天天嫌弃的闺女了。

相比之下,儿子就太不给力了。在妈妈和小猪佩奇之间,小猪佩奇无一例外地完胜,只要有小猪佩奇,要他跟妈妈视频,干脆的两个字“不要”。要是没有小猪佩奇,标准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姐姐又犯错了”。

儿子啥时候,能跟姐姐站在一起,好好配合录个视频祝妈妈节日快乐呀?五年后,弟弟就是姐姐现在的年龄。那时候,姐姐要上初中了,弟弟也上小学了,想想就挺美。

经历过因疫情而分离的焦虑,以后我这个妈妈要对孩子们多一些耐心教导,少一些河东狮吼。

女儿送给妈妈的礼物

5月12日 这个护士节,虽然没有小龙虾

今天是护士节,我们援沪第40天。

虽然不能和科室姐妹们的相聚一堂,享受五月小龙虾的美味;也不能和医师战友们送的蛋糕、鲜花合影,只能关在自己房间里感受手机屏幕那端鲜花的芳香,但因为身处上海,赋予我们护士节不同的意义。

我感受到了价值。40天没管过孩子了,女儿明显已自由过了度,这几天不是作业质量太差就是压根忘记带。我怀着一颗忐忑而愧疚的心跟老师打个电话,电话那头没有一丝责备,都是关切:“袁妈妈你放心,孩子大方向没跑偏,等你回来我们再揪细节。这段时间你只管保护好自己,孩子学习交给我,你是有大爱的人……”大爱,真的没想到,一次援沪经历,给了我如此光环。而我深知,这光环,只因这份职业。面对疫情,我的同事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践行着护士的职责,而我只是有幸走到前线而已。

我感受到了认可,当然这认可不是第一次。昨天我在电脑前整理出院病人信息,一位六十来岁的阿姨过来,一脸愁容,她来了十来天了还不能出院,有些着急。当我跟她做完解释,并指导她如何调整心态,阿姨双手合十,红了眼眶:“我们理解,都理解,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能这样关心我们,这份情,我们会一辈子记得。我希望我们赶紧好,你们也可以早点回家。”

听到回家两个字,我也控制不住酸了鼻子,赶紧笑着说:“阿姨您可别讲了,我穿着防护服不敢流眼泪”。老人家轻轻拍了下我的后背,是安慰,也是认可。

5月13日 快回家了

下午5时50分,我刚把晚饭拎进房间准备干饭,听到楼下周主任在窗边电话安排工作:“明天我们跟B舱合并,今天……”我赶紧把头伸出去:“领导领导,您刚才说的可是并舱?”看到周主任抬头冲我点点头。我围着床转了几圈,恨不得出门奔走相告,无奈根据要求,非上班时间我只能在我的房间活动。

这几天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结束战斗,大家做好了坚守到月底的准备,竟然在13号的傍晚收到并舱的消息,我意识到,快回家了!

5月14日 申请上最后一个班

今天是我在上海的最后一个班。我本是休息的,但希望能见证D舱关舱时刻,跟相伴了43天的战场来个告别,便跟领导申请上最后一个班。

下午3时20分,大巴车一如既往地缓缓驶进驻地。出发,一路上发现沿途的花都开了。

今天下午的核心任务是把我们舱内178位患者转运、交接给对面的B舱。一进护士站,我的任务是给每位护士安排一份名单,让其负责10位病人的引领、转运和交接。周主任和柯主任负责在门口把控节奏,维持秩序。

给大家分配完任务,各就各位,我也领了一队病人。在引导他们出门的时候一名病人问我:“护士,你们这舱一合并,是不是离关门不远啦?”我回答:“是啊,我们马上胜利啦!”下午5时18分,所有病人、物资交接完毕。大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如释重负。

晚饭不想吃,索性不吃了。反正现在我们敢任性了,不像之前,不吃饭怕身体扛不住,吃不下也要强迫自己塞进去。

援沪的43天,我工作的上海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130人,零死亡,零转重症、零医护感染。我、我们的医疗队、上海,都经受住了这场大考。

康建会工作的D舱关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陈抒怡  整理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康建会和患者合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