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14年前驰援汶川,14年后逆行上海,这位儿外科医生如今转型当“转运达人”
分享至:
 (7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华 2022-05-13 05:47
摘要:潘伟华的履历中留下闪亮的志愿者足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8.0级汶川大地震导致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那一年的5月,上海新华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潘伟华,作为上海抗震救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第一时间赶赴汶川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14年后,潘伟华和同事们再次出征,这一次是在故乡上海,他们携手奋战在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这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负责统筹协调,由安徽省援沪医疗队负责临床诊疗。

作为一名优秀儿外科医师,潘伟华在花博园方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临床诊疗,而是“协调大师”“转运达人”。他负责与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共同协商各项医疗制度、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方舱医院转运专班的管理对接。

从2008年前往汶川担任志愿者,到2015年担任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第18批驻梅克内斯医疗分队队长,再到2022年在故乡上海抗击疫情,潘伟华的履历中留下闪亮的志愿者足迹。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驱车前往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指挥部,和他聊了聊。

角色转换:从诊断治疗到沟通管理


记者:潘医生您好,新华医院团队负责这家方舱医院的统筹协调,您负责具体哪一块?

潘伟华:我主要负责与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共同协商各项医疗制度、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上海防控办精神的落实以及转运专班的对接。尤其是患者的转运工作,时间跨度长、责任大,需要反复协调转运志愿者和方舱医务人员。这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您一天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的?

潘伟华:方舱医院平稳运行后,我主要负责转运工作,包括出仓、进仓的协调等。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报数据,随后晨会布置一天的安排。上午10点再召开协调会,安排车辆转运事宜,其间对接上海市转运专班,到下午3时之前主要是人员转运工作。15时开始收治病人,这一过程有时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3时。每天凌晨5时30分,又要给舱内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等结果出来之后马上处理、统计、上传……

图说:采访过程中,潘伟华的电话不时响起,他要时刻参与转运过程,解决问题。

记者:听领队说,凌晨时分,您经常在指挥部大屏幕前累得睡着了?

潘伟华:哈哈,主要患者的转运时间无法固定,我们的作息也就不太规律。对接转接转运,要时刻搞清楚患者什么时候上车,哪辆车有多少人,车的目的地是哪,如何提高转运效率?每一次转运任务都承担着风险和责任,如果转运不及时,就会出现患者候车时间长、出方舱速度慢、出院流程不通畅等问题。我们做好信息对接和人员转运,有序组织好入院入舱工作,做好感染者出院出舱工作,建立从医院、方舱到转运区域的衔接机制,确保出院出舱群众顺利返回。

团队协作:确保方舱医院平稳运行


记者:听起来好像有些烦琐复杂,这和您原来的医生工作有点距离。会不会觉得,还是要发挥专业诊疗特长啊?

潘伟华:能做专业老本行当然最好。有些医生会认为,我就应该只做医生做的,护士的事情让护士完成,护工的事也让他们去。不过,从医者初心的角度,治病救人是不分工的,尤其眼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没必要分那么清楚。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上海防疫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我现在做的转运工作,是为患者创造更好的就医环境,也是医疗救治不可或缺的一个岗位。我有很多医疗队的工作经验,曾作为上海青年志愿者前往汶川,也曾去过摩洛哥援外。就我的亲身感受,在不同环境下,医生从事的角色其实是很多变的。

复兴馆的医疗工作,由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完成,我们新华医院担任的角色,就是保障安徽医护同行,顺利执行医疗救治任务。我们和安徽援沪医疗队建立非常好的工作联系机制,每天举行工作例会,将问题汇总,按照急缓程度协调解决。大家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奔赴同一个目标,一边收治患者,一边磨合流程,遇到问题共同讨论,互相协商,完善解决,确保方舱医院平稳运行。

记者: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的地理位置,并不在“市中心”,这对转运工作带来哪些挑战?

潘伟华:我们这里进舱、出舱的速度是比较快的,4个窗口能统一协调进出患者,效率不低。每个小时,基本可以有200人的进出,保证正常的转接任务。患者出舱后,需要清理消杀,下午3时左右,转移过来的患者就可以入舱。转运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崇明方舱医院距离市区比较远,很多司机一开始不认识路,标识也不太明显,加上道口防疫手势不一等,原本2个小时的路,经常要花费4个多小时。同样,我们做转运,常常是“白+黑”连轴转,每天都要工作至凌晨也是常态。当然,现在情况明显好转了。

记者:方舱医院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方面新华团队和安徽省援沪医疗队要打好配合,另一方面新华医院内部也要互相协作。您的感受如何?

潘伟华:无论放在哪个岗位,我都愿意为上海战胜疫情更好发挥自己在组织、协调、沟通方面的能力。崇明复兴馆方舱医院由多方合作运营,难免需要磨合,重要的是出现问题后,怎样形成解决问题的机制。同时,团队协作机制很重要,很幸运,我们第一批医疗队员的能力都非常强,支部书记徐国锋、党办主任黄强、后勤保障的张文君、信息系统的许健,还有施莉莉、庄寅等,大家在总领队潘曙明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才有今天顺利推进的格局。

调整心态,曙光在前胜利在望


记者:患者痊愈后,健康码从红色转为绿色,方舱医院在这个过程里扮演什么角色?

潘伟华:方舱医院的医疗团队,有数据专管员,从患者这边拿到第一手的确切数据,再填报。我也做过新华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还算有点经验。我们会把患者信息收集之后,提供给上海市大数据中心。

数据也体现在转运的每个环节,患者出院前,我们要把他的身份证号码、准确地址、亲属关系等,提供给上海市转运专班,再提供给大数据中心和各个区等,大数据中心负责把红码变绿码,各个区负责把出仓患者分配到街道,第二天以区为单位把患者送到集中点,街道再负责把患者接回小区。另外,数据专管员每天都要统计各种报表,比如方舱内还有多少床位、床位是否完成消杀等,我再根据这些数据确定第二天转运的人数安排等,做好衔接。

记者:您有丰富的志愿服务和援内、援外经验,曾援助汶川、摩洛哥等,现在抗击疫情更多从事转运,非常投入。如何迅速进入新角色?

潘伟华: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不怨天尤人,互相协作,能度过眼下的艰难阶段,我就觉得很开心。比如我第一天进入转运工作状态,当时浦东新区防疫形势最吃劲,每天转来很多患者。我本身是浦东人,老家在南码头,我的父母之前也被封控在浦东的小区里。当浦东的患者转运过来时,我们就要更快更好做好转运,做好核酸检测,确保方舱的周转率,为上海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大家一起努力。


图说:潘伟华(左一)在援助摩洛哥期间与摩方医生护士合影。

记者:方舱医院的医护工作者非常辛苦,在家里抗疫的上海市民,也不容易。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您怎么看居民的配合?

潘伟华:医生开刀治疗,目的是治病救人。同样,上海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我们能一起快速把疫情扑灭,让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起来。过去这段时间,很多市民都宅在家里,现在曙光就在眼前。只要大家健健康康度过这段日子,上海迎接胜利的日子不远了。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陈华
文内插图:新华社c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