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讲述|穿着“大白”、拖着行李,从上海拉到南京隔离的7天,接到这样4通电话
分享至:
 (1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整理 2022-05-11 11:35
摘要:“小王书记”几个字像是重锤,敲得我胆战心惊。

讲述人:王悦,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2021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5月6日,结束跨越沪宁两地的14天隔离,我们返回各自宿舍,生活也回到正轨。现在想来,那些天里,有彷徨、委屈、焦虑,也有坚定、感动、温暖……

【第一通电话】

就在大巴上找到组织

4月22日14:50,去南京隔离的大巴车上。摇晃的车辆、逼仄的座位、闷热的防护、汗湿的手套、眩晕的脑袋——我昏昏欲睡。

一通来自学工部老师的电话让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王悦啊,你尽快摸排一下我们去南京隔离同学中的党员情况……”

因为隔离同学来自不同的楼宇和学院,相互不熟悉,我首先尝试了在大群内用共享文档收集党员信息,随后将141位同学分为“综合楼”“17号楼”“其他”三部分分别处理,通过逻辑推理、交叉对比、单独询问等方式,终于确定了22名党员的相关信息并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微信群。

就在途中,就在车上,我们又通过群内征集和上级党组织讨论,确定了另外两位支委人选:组织委员李明舒和宣传委员黄晨璐。

但那晚,我感到压力很大,进隔离房间脱掉防护服后就一直守着电脑,直到凌晨才有空洗澡。没想到,来南京隔离的同学们状况层出不穷,有脚摔肿了的,有手机落车上的,有包在同学那儿的……虽然很多问题我只是作为通道上报给李欣老师,真正解决都靠他和隔离点协调,却还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信息轰炸”的压力和“爱莫能助”的焦虑。

【第二通电话】

被质疑“不考虑同学意见”

4月24日11:47,我接到了“诤友”严宇鸣老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严宇鸣同样来自华政马院,是2021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上海市两位特等奖获得者之一)的电话。

短暂寒暄后,他话锋突转,问起了我最近的工作,我颇为自得地回复“一切顺利”。他却意味深长地笑了,让我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开展工作时有急躁情绪,没有充分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一听这话,我如芒在背,脑门儿上都见汗了,连忙把这两天做的工作细细梳理了一遍,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前一晚开的两场会上。会议上提出的仅是意见建议而非要求,我为了解大家需求在23日晚和24日上午已展开调研,并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明确是自愿参与。而关于同学们最关切的南京隔离后去向问题,当晚会议结束后我集中收集了大家的疑虑和意见,写了一份约600字的专报,连夜反馈学校。但这些情况同学们尚不了解,自然而然会产生“不考虑同学意见”的质疑。

在和小严老师交流完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开展确实存在不足之处,同学们也对支部活动存在一定的误解,便编辑了一段文字,在党支部和层长群里进行了说明和道歉。

 

【第三通电话】

“我是南京校友会的……”

4月26日22:10,我接到了华政南京校友会车捷会长的电话,虽然已经知道南京校友会将要联系我,但当听到电话那头亲切地说:“你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哪些物资?你统计好了,我们到时候组织人给你们送过去,我们都是华政的嘛,来到南京,就我们来负责……”,一种温暖感和幸福感还是涌上心头。

当晚22:30,李欣老师召开了层长会议,各层长反馈了大家的需求,大家讨论并总结出了一些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共性需要,我协助汇总并发给了车捷会长。在会长的关心下,由南京国浩律所朱银宇主任牵头,在线上采购了同学们需要的物资。

这批物资原计划在4月30日运抵南京,但在4月27日,由于上海防疫政策变动,原定10天的隔离提前到4月29日结束。车捷会长和朱银宇主任立即发动律所同事们紧急驱车线下采购,并于4月28日晚连夜分装打包,还贴心地对照每位同学的姓名和房间号制作了挂牌,防止混淆。

这批满载校友心意的物资,包括了夏季衣物、洗护用品等返校继续隔离急需的生活用品,最终在4月29日返程前送到了同学们手上。同学们深受感动,纷纷在群聊里表达了对校友会的感谢之情。

【第四通电话】

陌生号码,校长能处

4月27日16:00,电话铃响,是一个来自上海的陌生号码。我忐忑接起,听到了叶青校长熟悉的声音,我一下子紧张得有点说不出话来。

他向我了解了大家在隔离点的情况和南京校友会物资捐赠的进度,并让我转达他的问候,协助李欣老师完成工作,如果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和需要可以收集起来,上报疫情防控专班,学校会尽力协调解决……在编辑以上内容并转达同学们的时候,我脑子里反复盘旋的就只有一句话——叶校长这人能处,有电话他真打。

4月28日22:00,疫情防控专班会上,党委书记郭为禄老师在线询问隔离点的各位层长有什么意见,当点到我的名字时,我说我不是层长,但想了解有什么工作安排是临时党支部可以协助的。

郭书记和蔼可亲地笑道:“哦原来是小王书记呀,要谢谢你做的工作……”“小王书记”几个字像是重锤,敲得我胆战心惊。因为大家都是单独一间隔离,再加上李欣老师承担了大部分和隔离点、校友会以及学校的交流工作,我始终觉得自己为同学们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也很担心自己没有承担起这几个字所代表的责任。

4月29日13:18,即将从南京返校,我收到一位在党员服务先锋队共事的小伙伴发来的消息,那是一张志愿者们布置明法楼(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明法楼是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主楼之一)教室的照片。在明法楼度过剩下的7天隔离期,我并不意外,但得知曾并肩作战的队友就是为我们搬运物资、摆放床垫的人,一种奇特的联系感油然而生,隔离点的床也许更舒适,但明法楼的桌子、钟楼的钟声、校园里穿梭的志愿者……都让我更加心安。

本文图片来源:讲述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