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人世间》余温未了,73岁梁晓声倒数第二部长篇“致80后的青春”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2-05-03 19:42
摘要:“除了真善美,其他确实是过眼烟云。”

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晓东和徐冉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初遇,小小的冲突后,彼此的印象都堪称不佳。他和她都没想到,两个人日后会成为情侣。毕业后,李晓东、徐冉和其他同学一样,面临着留在家乡小城市发展还是选择进入大都市打拼的抉择。他们面对诸多挑战,在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之间努力寻找着可能之路。

年初,由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热播之后,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中文桃李》,将目光对准“8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讲述他们的理想和奋斗,也倾诉他们的苦闷与困惑。

作为老师,梁晓声教过不少“80后”的学生,他的孩子也是“80后”。为“80后”写点什么,一直是他的一份念想。这部新作以中文系学子为主角并非偶然,2002年开始担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的梁晓声观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文系是一个风光的专业。而当书中的主人公开始学中文的时候,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文学开始边缘化,很多学生是因为在理科方面不具备优势才无奈选择了中文,恨不得考研时赶快摆脱这个专业。”

《中文桃李》中,男主人公李晓东热情创办文学校刊,女主人公徐冉一心想要考上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研究生,两人的不同选择正代表了不同心态的中文系学子。

“有一个时期,中文系毕业生的收入相对较低。”但梁晓声认为,学中文并非真的“无用”,从书籍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其他财富。

73岁的他以一名“80后”小城青年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其大学生活、恋爱、友情、闯荡北京、一次次成败得失。作者与主人公在年龄上的代际鸿沟是不可避免的,但小说重在表现社会、文化思考,以及对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所作取舍的理解:毅然放下虚幻的理想回归现实,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发掘生命的价值,实则更有意义。

梁晓声坦言,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因为用第一人称有亲近感,是“换位思考”,站在青年的角度来书写。小说中甚至还设置了“作家梁晓声”这样一个人物,调侃此人的讲座《文学与人生》是“老生常谈,脱离现实”,连送票都送不出去。

“选中人生之侣,即是选定命运。”《中文桃李》写“80后”一代的爱情和婚姻,面对不同家庭背景和现实压力,如何执子之手坚定地走下去,是对年轻人的考验。作为一个过来人,梁晓声在小说中放入了自己对社会、文化乃至人生的种种思考,“70多岁的人生走过之后,我始终有一种想法,就是人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想来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确实是过眼烟云。”

和有厚重时代感的《人世间》相比,《中文桃李》写得轻快,字里行间藏着不少幽默。对于这种风格上的调整,梁晓声坦言,写完《人世间》,想写一部不那么沉重的,可以放松一下。“《中文桃李》是我倒数第二部长篇小说,还有一本在写,那本写完了,不管水平怎么样,‘梁记面食店’就要关张。”在梁晓声眼里,写作和面点老师傅开一家面馆没有多大区别,“人有时候要放下,不要太执拗,但缸里还有一团面,这团它不能浪费,就有了《中文桃李》。”

《中文桃李》中有位汪教授,他的讲课内容,他对中文和教育的思考,对几位“80后”主人公影响深远。汪教授身上,不乏梁晓声自己的影子。汪教授不仅带着学生们讨论文学作品,还和学生们一起看电影《出租车司机》《海上钢琴师》。在梁晓声看来,“这些讨论才是学中文的意义,这些也确实是我在大学里上的课。”

他透露,《中文桃李》已经有了影视改编计划,他也在心中悄悄物色好了汪教授的扮演者。“我喜欢范伟,虽然没见过他,但我比较欣赏他的表演,他的整个面部表情,尤其在他眯起眼睛微微一笑的时候,看上去宅心仁厚。这个状态我认为是汪先生应该有的。”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