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疫情之下,上海血透病人的看病之路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2-05-01 19:23
摘要:问题是否有改善?他们有怎样的诉求?

疫情中,有一类病人的就诊变得极为特殊:

他们大多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连疫苗的说明书上都明确表明这类病人“不建议接种”;他们免疫力低下,比普通人更容易被交叉感染;他们每周必须出两三次门,在公共交通运力大幅下降的当下,想方设法去医院接受治疗;一旦变“阳”,他们大多不能去方舱医院,只能去床位有限的定点医院……

他们就是需要定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近一两个月,血透病人的就医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交通、就诊效率等问题是否有改善?他们有怎样的诉求?

日前,记者来到一家三甲医院的“血透专窗”核酸采样点,走进尚在运营中的上海轨交6号线车厢,听听血透病人的故事和呼声。

“我想叫车”

4月30日早晨6:55分,上海市一家三甲医院一号楼一楼,一个核酸采样窗口外贴了一张“血透专窗”的红色A4纸。窗口前,一条长队颇为显眼,三四十个等待接受采样的血透病人已在排队,队伍排到医院门口的主干道上,还拐了个弯。“今天是周六,人还不算多。工作日的时候人更多。”队伍中的一名病人告诉记者。空气中有些凉意,这位病人把身上大衣的羊毛领子往里掖了掖。

这家医院有着全市知名的血透中心,不少病人慕名而来。疫情之后,这家医院接收的血透病人进一步增多。院内1号楼并不是该医院对外开放的核酸采样点——为了保护免疫力较差的血透病人,这家医院把血透病人的核酸采样点和对外开放的核酸采样点进行了分开设置。

队伍中有的是病人,有的是陪客——他们随身背着的包上挂着一张黄色的“陪客证”,每张陪客证上还有编号。记者在队伍里跟着排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病人和陪客赶来医院的方式各式各样。

有的是自驾车前来,抵达医院后由陪客排队,病人坐在车里等候;有的是自己开电动三轮车过来,连人带车一起排在队伍中;有的是由街镇协调的送医专车、120救护车送来,这类病人大多没有陪客,自己在队伍中排队;还有的血透病人有其他基础疾病,由陪客推着轮椅过来,一般也是由陪客代排队,病人在避风的墙角处静静等候。有的陪客穿着“大白”服,并不是病人家属,而是社区志愿者。

交通,成了疫情之下血透病人的大问题:他们不只需要“配药”,而是必须赶到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的医院“求医”。原本此类病人都有固定的血透医院,疫情之下,正常医疗秩序受到一定影响,不少原先的血透医院变成定点医院,这些病人就要分流,有的需要长途跋涉到更远的医院接受血透。

4月27日,记者在轨交6号线的车厢内,遇到76岁的刘建斌。他家住浦东新区牟平路56弄,原本就在家附近接受血透,最近的血透医院变成了东方医院(南院)。每周一、三、五,他要出家门步行一站路到6号线博兴路站,然后坐三刻钟地铁,抵达15站之外的华夏西路站,再出站步行至医院接受血透。一来一回,光路上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为保障市民就医出行需求,目前全市各区已采取了“专用保障用车、自驾车辆和志愿者保障用车”等一系列举措。在这些举措之外,血透病人有什么细化需求?

79岁的赵卫国希望120救护车叫起来能更方便些。他家住一二八纪念路55弄盛达家园,患有尿毒症,每周需做两次血透,比大多数尿毒症患者“每周三次”的频率要小。他告诉记者,他在市医疗急救中心登记过,每到需要血透的日子,就会有120救护车到小区接他。“但是我不知道是哪辆车、哪个司机会过来,没法提前敲定,都是车辆到小区之前提前一会儿通知我到门口去等。一个多月来,救护车已把我漏了两次,后来说是我不在当天的接送名单上面。我到点了等不到救护车,只能临时想其他办法解决。我知道最近120救护车资源紧张、调度困难,不过尿毒症患者是不能漏做血透的,希望救护车的调度机制能更精细些、完善些。”

今年70岁的周淑玲,老伴已近80岁,腿部有残疾,同时也是尿毒症患者,周淑玲是陪客。她告诉记者,本轮疫情之前,老伴都是由同小区的一位住户开着电动三轮车送去医院做血透,疫情发生后,私人的电动三轮车不能出小区,她只能另想办法。她家住得离医院不远,就想拜托居委会协调一辆轮椅,她自己推着轮椅带老伴去医院。“救护车、街道送医车的资源很紧张,不一定能叫得到,我也不想一直麻烦居委会协调,反正自己能走,我就想自己走。没想到居委会忙得千头万绪,借来的折叠轮椅没有打开仔细查看,其实四个轮子中有两个是不能活动的,推起来非常费力。从家里到医院,我要推半小时左右,一开始几次推得我浑身直冒汗。”后来,通过其他渠道,周淑玲借来了一辆更大、轮子更灵活的轮椅,解决了通勤问题。“我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忙碌,但也希望在解决我们的通勤问题时能再多一份细心。”

目前,市交通委已组织相关巡游出租汽车企业增加相应运力,共投入市域巡游出租汽车139辆,各远郊区在其他保障车以外,采取由区域巡游出租汽车为主保障的方式,共投入773辆。对于血透病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又多了一条通勤渠道。在“血透专窗”核酸采样点位前,记者确实看到有病人坐着出租车直接来到队伍末尾,下车就能排队,不多走一步路。

“街道工作人员告诉我,一个街道有两辆出租车的额度,虽然不多,但会优先考虑我们这些定期要出门的血透病人,这样很人性化!”坐出租车来的血透病人告诉记者。

“能不能再快点”

4月30日8时,记者已在“血透专窗”核酸采样点位前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但还是没有排到队头。往队尾看,排队做核酸的血透病人比一小时前更多了。队伍边上正好有一个石雕像,雕像前有数级台阶,不少因长时间站立而体力下降的老年人索性坐在了台阶上。

“今天早上天气还算不错,不下雨,也没太阳。碰到艳阳天、下雨天,长时间排队的滋味更不好受。”队伍中有病人告诉记者。记者在队伍中发现,不少病人、陪客随身带着雨伞、雨衣、毛巾毯、薄被子和便携折叠椅,这些“装备”都是为了应对长时间的排队和等待。

但作为医院来说,已是倾尽所能:一方面,医院已单设血透病人核酸采样点,将血透病人和其他有核酸检测需求的人分开,一来保护了这些病人,二来也大大提升了血透病人的采样效率;另一方面,除了“血透专窗”,其他几个采样窗口在空闲时也会优先安排血透病人接受采样。

“即便如此,核酸采样的排队时间还是很长——因为这里的血透中心大、有名气,所以疫情期间来这里做血透的人比较多。就算一天分早、中、晚三轮血透,队伍还是很长。关键是要把病人分流到更多有条件做血透的医院去。”有病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5月1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孕产妇、儿童患者以及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患者就医保障。血液透析患者要按照“原就诊医院优先救治”原则进行就诊,原就诊医院被确定为新冠定点医院或涉疫封管控的,由原就诊医院负责协调安排后续治疗,不得以封控管控、核酸检测、红黄码为由限制就诊。“原就诊医院优先救治”原则得到强调后,有望进一步缓解部分医院血透病人集中的现象。

除了核酸检测排队时间长,等候核酸检测的过程也很长。刘建斌就告诉记者,4月27日,他上午9点多抵达东方医院(南院),早班血透病人上机后,10:50分,他开始接受核酸采样,然后静候结果。近15时,核酸结果出具,早上那批血透患者下机,他才能上机接受血透。“血透也要三四个小时,然后再坐近一小时地铁回家,一整天就没了。回家非常疲惫,啥也干不动了,就想睡觉。”

能不能让等待核酸采样结果出具的时间和做血透的时间重叠起来?这样就能大幅缩减血透病人在医院的时间,节省他们的精力,也保障了他们的安全。在记者采访的那家三甲医院,最近已开始有了新尝试:让血透病人接受核酸采样的同时接受抗原检测,抗原检测结果为阴、同时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流调无异常情况的,直接安排上机接受血透,同时等待核酸采样结果。流调结果有特殊情况,则安排独立区域上机,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

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也为阴,那自然没事;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阳,那么血透病人下机后,就会被医护人员直接闭环带到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接受进一步隔离,相关生活物品可由家属送至医院。通过这样的流程统筹,同批次的血透病人在医院等待时间可大幅缩短。当然,这也对医院血透中心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血透室区域的合理分布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工作人员还需更细致地进行流调,将“可疑”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区管理。

“我很怕变‘阳’”

相比起普通人,血透病人更怕变“阳”——一旦变“阳”,他们不能去普通方舱医院,而要在接受闭环管理的同时找到有条件定期做血透的医院;另一方面,由于未打过疫苗、免疫力差,他们又比普通人更容易变“阳”。

“别人‘阳’了,是好奇自己会被送去哪个方舱;我如果‘阳’了,第一反应一定是——我要到哪里去做血透?虽然最终一定能协调解决、找到地方,但过程一定颇费周折。我不想那样,不想变‘阳’。”45岁的尿毒症晚期病人钱雅琴告诉记者,她所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年纪和她差不多的女性尿毒症病人,疫情期间两人互通信息、共享同一辆志愿者电瓶车,每次都一起到医院去做血透。

钱雅琴告诉记者,不久前,她所住的楼栋变成了“阳性楼”。“那天我和小姐妹一起在医院做完血透回家,听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小区里有人抗原自测结果是‘两条杠’,还没有确诊,这人正好和我是住同一栋楼的。我们就吓得不敢进楼栋了,怕有人‘阳’了以后传染给我们,我们就不能相对方便地接受血透了。”姐妹俩一合计,正好两人家里都有私家车停在地库里,两人就一人一车,在各自的车内睡了两天。直到下一次去医院接受血透治疗,两人都还是不敢回自家楼栋。

无独有偶,血透病人张为民也有类似的故事。他本身是个没有双下肢的残障老人,老伴也已70多岁,老夫妻俩和子女分开住。“‘阳’了以后麻烦呀!我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一旦‘阳’了,就要被送去指定的医院,也不知道能不能带上老伴,如果不能带上,生活一定会多有不便。唯一的办法,就是生活中打起十二分的小心谨慎,不要让自己和老伴变‘阳’。”张为民告诉记者。

张为民说,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除了出门到医院做血透、做核酸,他和老伴一直都“足不出户”,不管“三区”如何划分,他们俩都不愿意出门。平时,俩人只吃居委会发放、志愿者派送的食物,从不参加社区团购,不接收除居委会派发之外的任何物资。

记者了解到,早在3月底,市卫健委就已发文要求上海所有三级综合性医院或拥有30个以上血透机位的医疗机构均须在3月底前建立应急血透室。如今,普通血透室、应急血透室、阳性血透定点医院已基本各司其职。这意味着,即便有血透病人变“阳”,依然能得到妥善安置。“这当然好,但我们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谨慎些、注意些,不要让自己变‘阳’。相信我们一定能熬过难关,战胜疫情,就医秩序也会恢复如常。”张为民说。

(文中病患均为化名)

栏目主编:唐烨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